BzMM,欢迎回来!5 t" H4 q" C2 R* T+ }+ F
( f4 d+ y7 A5 P, p! ^6 }" D刚看了看你转来的文章,有几句话我不得不说,希望MM不要介意。
* u& L) p+ p" _; C0 R- G
3 @. e4 U1 ? X2 T+ ?* T- l+ [看来这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JT叔叔的作品。不知道他有没有学过伤寒看过本草?我看到第三段就看不下去了。. v& r$ N* d3 K% \
+ U- T1 n& j7 D; `) w8 g
酸枣仁的方剂结构,是用川芎疏肝,但经方一般用桂枝疏肝,故唐代的酸枣仁汤就加了桂心(疏肝药性同于桂枝)。《千金翼方》则因半夏交阴阳的药效较强而以「温 胆汤」取代「酸枣仁汤」。酸枣仁汤也开始有各种加味,例如加麦冬、干姜,交阴阳的效果比酸枣仁汤好;宋朝再加白芍。但我们要问的是:后世许多增改方是因为酸枣仁汤无效?还是对酸枣仁汤的理解不足?
5 C# ?. C, M+ ?! ~5 S* `7 k0 B1 b% y8 ^
桂枝在经方里是“疏肝”的?仲景在第16条里说:“桂枝本为解肌”,没看见他老人家用桂枝疏肝过啊?8 G2 r5 A# \: D4 f4 f# X7 S
川芎从来都是行气活血之药,何时也变得疏起肝来了?
, `, W+ }3 P# H) r温胆汤和酸枣仁汤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方剂,适用证也是完全两样,哪来的谁取代谁?《翼方》里面是他说那个意思吗?# N/ d3 Z: R5 p: r! k: M# Q
“交阴阳”又是什么个概念?是生在阴阳交替的时间里吗?本草里好象不止半夏一味吧?5 ~% z# O% i+ \, }* i
; o+ T7 ~ v9 S3 ^- k
这位先生洋洋洒洒地一大篇,连最基本的概念都模糊不清就开始引章据典了,整篇满是他个人的臆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