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 秉持纯正
  • 辨证论治
  • 敬畏生命
  • 呵护健康
  • 查看: 3593|回复: 23

    [影视点评] 《黄金时代》影评:萧红的卑微与伟大(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0-11 00: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文写作于10月2日,拇指阅读获授权发布。

    文 | 水木丁

    昨天看了《黄金时代》,想起我爸,我爸生前喜欢萧红,我小学时候还没看过《呼兰河》传,就先塞给我一本萧红的传记打发我瞧,书里写萧红逃离旅馆的那一段,是三郎划着船把她救出来的,但是看电影时,说是萧红自己从窗子里蹦下来的,我想这大概是指萧红自己争取的解放,这微妙的区别,意味很是不同。我当年第一次看萧红传记的时候实在是个小孩子,现在想起来,她的很多事情都是知道的,但是对于她这个人,却始终说不清楚,因为她自己也不是什么都交代的很清楚,人没活完,东西也没写完,如果她活到写回忆录的年纪,对于自己的一生可能会有更清晰一些的描述,但是她只活到31岁,作家嘛,对自己的经历还是会很珍惜的,不会一下子都说出来,总想留着慢慢写,可惜就死了。从这一点来说,我始终觉得萧红虽然总有预感自己活不长,但是还是希望能活得长久的,四十岁五十岁总该有的,所以留着些东西慢慢写,她始终是有一些令他死不瞑目的东西的,这东西就是写作。

    这样就造成了世人对她的误解,不解,曲解,各种乱七八糟的解,不像一个老人,活得太久,写得太多,形象怎样都会渐渐的完整起来,或者她又是极普通,普通如一般的女工,太太,小姐,大家也就对给她盖棺定论没有那么热衷,死就死了,坊间八卦多一点也不过是个谈资,她的作品又实在是好,因此整个人就成为了一个特别矛盾的存在,人人都想解读她,觉得看清了她,有人用八百字的文章说,有人用三个小时的电影说,但是她这个人,始终还是一部分很清晰,一部分很模糊,人人都想给她盖棺定论,从女人的角度,从作者的角度等等,但没办法,最后的结果是,所有试图给她盖棺定论的人都死了,她的作品带着她的魂魄,继续活了下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那些从八卦绯闻来点评她的专栏作家和李樯以及许鞍华做的是一件事,虽然前者是以消费为目的,后者是为了真爱。整个电影用一种强势的,让剧中人物纷纷出来谈论萧红的方式,直接给萧红盖棺定论,特别是电影的最后几句,我从电影的一开头就明白了李樯的用心,但还是没有想到会这么直白,可见对萧红深爱,才会如此冒险,这样解释起来,电影所有采用的方式都是正确的,因为除此之外,我也想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来做这件事了。想肯定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这在电影中要怎么表现?萧红也没有得过奥斯卡,得过诺贝尔,得过巴拉巴拉那些被世俗鼓掌欢呼的奖,完全没法表达啊,所以最后就是一帮人来谈论萧红了。对比好莱坞的《美丽心灵》,最后表达纳什被其他的数学家接受,是纳什坐在俱乐部的桌前,所有人都走到他身边,把自己的钢笔放在他的面前(这是普林斯顿大学表达敬意的传统方式)。——这就是显性的仪式感,但这些方法用在萧红身上,完全没可能。

    所以电影是有很强的预设立场的,也是强势的,不由分说的,但是也就有它造成的隔膜和不快感,因为你让一些人来说萧红伟大,可是这些人是谁,观众都不认识,打了字幕也不认识,还要回家去翻文学史,这会让普通观众很郁闷的。因此我一边是很喜欢这电影的,一边也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喜欢它,因为它想解释萧红文学天分,这基本是个电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电影也是有电影的局限性的,因此看电影之前,立场本来就相同的观众,自然就感动得一塌糊涂,因为终于有人说出了大家这么多年心中的话,而那些只是想进电影院去看一个女文青的八卦故事的,也可能会很失望。何况即便是八卦,也其实没那么狗血,萧红的故事,除了十七八岁叛逆期的时候离家出走以外(具体原因我猜是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里的那种),情史实在是素得很,不过是跟了个男朋友好多年,最后找了个相对性情平和软弱的男人结婚了罢了。电影有很多是在东北拍的,我是东北人,代入感特别强,出来的时候给大家解释,不要怪萧红依附男人,萧红那个年代,女孩子和现在不能比,东北更甚,地主家的小姐,除了正式的嫁人,去当妓女,被包养,其实谋生能力可能还不如佣人家的女儿。不过佣人家的女儿,也不过是另一个佣人,不像现在的姑娘至少能去肯德基打工,她连张爱玲都不能比,张爱玲身处全国文化中心,在上海写出来就立刻扬名中国,经济独立很快实现。东北文坛本来就是边缘,更别提萧红一个出自东北农村的无名小卒,又是女人,在写作的初期,想靠写作赚钱养活自己,门儿都没有,还没人认识你呢就先饿死了。所以那些批判萧红依附男人的,其实是对那个年代很无知的。维吉尼亚·伍尔夫说过,写作是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这是多少女作家不得不首先面对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萧红都是一样的,但张爱玲比萧红幸运,她投胎在上海,本身就是占着地利的优势。

    出来的时候,姑娘们说在看萧红去世的时候哭了,我到没有太难过,我最鼻酸的点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是萧红和端木结婚的时候,萧红说的那几句话,她说我和端木不是激情恋爱,我想过普通人的日子,谢谢端木接受我,等等(大意),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真的眼泪掉下来了,因为我看到她的妥协,对平静生活的渴望,战乱,贫穷,颠沛流离的生活,爱情带来的千疮百孔的伤痛,从内到外把她消耗尽了,所以她其实还是妥协了,这是我在看这部电影时唯一没想到的,我曾经以为她从未妥协,因此这妥协,让我感到心疼。每个写作的女人,都要解决身为女人和身为作家双重身份的矛盾,这矛盾张爱玲有过,萧红也有过,作为作家,她们天分极高,甚至没有几个男人能比得了,可是作为女人,社会要求她们必须要做小伏低,萧军和胡兰成都以老师的身份打压过她们的才能,如果不能从才能上打压她们,就从女性的身份上,在电影中有两次,身边的友人认真的对萧军说,你的天分不如萧红,你是努力,勤奋。萧红尴尬的笑,萧军硬着头皮说,但是她也离不开我的帮助。我们座在那一排姑娘都在笑,我心想,这话可真是要了亲命了,果然,下一个镜头出现,萧红就被揍得五眼儿青的出场了。

    也许这才是最后萧红选择了温和的端木的根本原因吧,端木欣赏她的才华,也能够接受她比自己有才华,所以萧红做了当时的选择,虽然这选择也是不如意,但是我真搞不懂世人是怎么都理解成为她作的,她分明是为了过上安生日子,先安安静静的写作,向生活做出了妥协,所以我看得很难过,算一算当时的萧红大概二十八岁,她和十八岁的时候不同了,她追求爱情的心气儿也老了,折腾不动了,虽然一辈子最爱的就是萧军一个人,但是萧军实在是太暴烈了,最后她也就只好放弃了,但事实证明,这妥协也是行不通的。就这么点儿事,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的,怎么就被说成了作女呢,就算是二萧和端木三人同床过,其实也没什么狗血的呀,穷得叮当响的文艺小青年儿,想省点房钱,就挤着睡了,何况东北历来有全家睡大炕的,这是多么正常和纯洁的想法,我一边看电影的时候一边就想,就这么点儿事算什么事儿啊,搁一普通女孩身上,专栏作者们可能会理解和同情的显示自己的观念开放和宽容,到了萧红身上,就投射出了满满的恶意,说到底,她犯下的罪还是因为她的天分,她的作品留下来了,而这些八卦她的人知道自己永远都留不下来,所以他们要用八卦来贬低她的文学成就,她有什么罪呢?她最大的罪过就是,身为一个女人,还名留文学史了,实在是可恶吧。张爱玲也是这样的,她清清楚楚的明白世人对她的恶意,冷冷的活到老,活到死,她活着的时候,一言不发。

    说到电影里对萧红文学天赋的定论——把萧红当成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作家去看待。这才是我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其中有两处,不煽情,不悲苦,简单单的聊了点文字上的事儿,可能很多人都忽视过去了,却让我这个写作的人,从心里感到温暖。一处是萧红和端木在河边聊天,萧红说的一段话,大意就是他们说我写的东西不豪迈,但是我不Care这些,为什么要规定文章一定要怎么写呢,我坚信自己要写的东西,不会拘束自己……另一处是萧红对着聂绀弩大谈儿女情长的痛苦,聂绀弩突然对萧红说,“萧红,你是生死场和商市街的作者,你要往上看。”就这两处,让我体会到了导演和编剧的用心良苦,他们对萧红的文学成就的理解是正确的,对她的身份认同的纠结也深深同情。我的一个画家朋友曾经说过,所有的大师作画,落笔都是确定的,自信的。这句话在写作上也同样适用。作为一个女性作者来说,对自己的确定和自信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在这个男性话语权的文学世界里,你的作品好不好,是以男人的语言标准来衡量的,由男人说了算的,所有的女性作者都面临着对自己性别上的不自信,导致文化上的不自信,对自己女性语言体系不自信,下笔不确定的问题,有的女作家在文章中为了显示自己的“大气”,尽力掩盖自己的女性特质,贴上胡子装男人,有的则反过来极力强调自己的女性姿态,写作的时候潜意识里装着一个男性的读者群体,是带着不确定和不自信的心理负担去写作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在她们那个年龄写作时,也曾经把别人评论我的作品“写得完全不像个女人,好像一个男作家的作品”当成一种夸奖,却不知道自己陷入的是文化上不自信的囹圄,最后这个问题,我花了十几年去解决它,才算想明白了,你是一个女人,如果你羞于以你自己最天然的面目示人,你不自信,你就永远写不出真正了不起的作品。在中国的女作家中,我认为年纪轻轻,就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只有两个女人,一是张爱玲,一是萧红,都在写作的最初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者可以说根本就从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正是由于她们有大多数人都没有的天才级别的悟性。她们对自己文字上的自信,是完全天才式的自觉,根本不care男性的话语权,也不care别人看了这个文章后会怎么看自己,她们根本不屑于去写得像个男人一样豪迈,或者写得讨男人喜欢,不屑于强调自己的女性姿态,也不屑于掩盖自己的女性姿态,就那么自自然然的,浑然天成的知道自己该写什么,怎么写。这是所有伟大作家才可能具备的素质,当你写作的时候,你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你是没有性别的,你就是一个作家,就像萧红说的,“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也就是电影海报上说的,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自由,可惜很多人不懂,还以为这句话是在歌颂民国的审查制度。

    作为一个作家,萧红是伟大的,她在写作的时候,丝毫没有任何的身份不确定性,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就不行了,就矛盾重重,萧红在如何讨好男人,如何撒娇争宠,扮演好自己的女性角色,拿捏男人心理这一方面,简直是完全不行的,可是作为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女人,对女人的定位又决定了她不得不是卑微的,每个作者都要解决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女人尤其难,再加上社会的束缚,要突破的心理枷锁要更多,摆脱被灌输,被洗脑的可能性几乎微乎其微,至少在作为作家的萧红身上,她做到了。在电影的最后,看到萧红慢慢的合上眼睛,我有两种矛盾的心情,一种是觉得她实在是太年轻就走了,才31岁,如果她能够活得长久一点,也许可以找到身为“卑微女人”和“伟大作家”这两种矛盾身份的解决之道。但另一方面,又觉得她实在太辛苦了,真的解脱了也好。

    萧红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但是她曾经获得过很多人的帮助和肯定,和这个所有人都在讨论她的八卦,匆匆的写文章来消费她,却没几个人去认真读她的书的时代来比,她生活的那个时代虽然兵荒马乱,流离失所,但是对于一个写作的女性,男人们也能够看到并认可她的才华,同样用接纳一个真正的作家的态度一样接纳她,珍视她,这才是他们愿意无私的帮助她的原因,男人们的胸襟是坦荡和开阔的,他们的眼界和素养都是让人敬佩的。鲁迅第一次见到二萧就拿出一大叠钱给他们贴补生活,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爱才,但是对年轻人的私事,没干涉过半句。胡风肯定萧红的才华,也只是对他们分手表示惋惜,那些曾经帮助过萧红的男人,很多并非能从她身上捞取到什么好处,只是身为一个作家,帮助另一个作家,都说文人相轻,但是那时候大家相依为命,同甘共苦,人和人之间有温暖,男人们也有谦谦君子之风。而在今人狭隘的见识里,这些则统统被解读为所有的男人都是想跟萧红乱搞男女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一边看电影一边就觉得,那个有懂你的人存在的时代,确实可以算是一个黄金时代了。在电影的最后,编剧和导演干脆让剧中人物直接评价萧红的作品。我听到先是一愣,然后会心的一笑,这个导演老太太和坏脾气的编剧也实在是太可爱了吧,你们鼓捣了这许久,又演了三个小时,还生怕观众听不懂,就这么直不楞登的往外说呀,这份苦口婆心的执着,真是让我觉得有点萌的。虽然大多数人估计还是不会理解,这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那种扣人心弦的好电影,但是作为一个写作的女人,他们的这份懂得和慈悲,我心领了,并且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他们这样的人存在,在那里想结个黄瓜就结个黄瓜,和我一样的臭脾气,也是件让人想想就觉得幸福的事呢。

    写了这么多,都只是我个人,作为一个普通观众的一点感想,如果有人问我推荐不推荐这电影,我也不好说,我必须得承认这电影并不适合所有人观赏,但在我看来,也不算是文史资料片。如果你是那种觉得一个黄瓜必须要开一朵黄花,接一个黄瓜的人,那你看了之后可能会很失望,如果你那种能接受它愿意开黄花就开黄花,愿意结黄瓜就结黄瓜的人,如果它真一朵花也不愿意开,一根黄瓜也不结,你也不会责备它,那么你就去看一看。

    看黄瓜开不开花,结不结黄瓜,其实不需要事先阅读文史资料做功课那么麻烦,去看看嘛就好了,看到什么就是什么,如果什么都没看到,也是没所谓的。

    发表于 2014-10-11 15: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曲高就自然和寡,静婆婆这回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吧?

    点评

    我准备写一篇和你呼应一下。。。  发表于 2014-10-12 00:49
    我怎么会介意,介意就不贴了~  发表于 2014-10-11 20:04
    发表于 2014-10-11 17: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也顶静妹妹一个。应该是才女一个,不太了解,只知道是我表弟的老乡。从百科看到的照片看,汤唯和她从气质上有差异。

    点评

    电影我还看不到啊,心里痒痒的。  发表于 2014-10-11 20:05
    发表于 2014-10-11 18:3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父母那辈,有很多纯文学刊物,如《当代》、《收获》、《十月》、《人民文学》这些严谨的文学期刊,让我们上一辈的文青追着萧军、萧红、顾城这些人。

    我的年代,是追着梁晓声的年代,呵呵。

    点评

    暴露了暴露了  发表于 2014-10-11 20:05
    发表于 2014-10-11 20:1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惭愧,读你的文章之前,连萧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发表于 2014-10-11 20:47:57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红很不幸,没遇到一个既懂得怜香惜玉,又能满足她情感需求的好男人。

    对女人挥拳头的男人,再有才也不值得留恋。
    发表于 2014-10-12 00: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黄莲厚朴 于 2014-10-12 01:15 编辑

    静心MM,我很认真看了这篇影评。

    由于鲁迅非常欣赏萧红,萧红的作品是老师的推荐书目之一,所以我基本上读过萧红的主要著述。

    我本人是南方人,对《呼兰河传》这类风格的,基本上是欣赏水平有限。但对萧红这个人,主要是作为女人的悲剧性,深感震撼。
    电影我没有看,但是,用小宋佳去演这个北方的才女,作女,叛逆女萧红,我个人认为制片人更多是为了商业而不是文学,历史。

    我无意从道德的层面去评论萧红,我只想就她的悲剧人生,感叹几句。

    让我们来看看她的情路。

    1.1925年,14岁的萧红由父亲做主,许配给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1926年,萧红将要读初中时,因父亲阻挠辍学在家。她以出家当尼姑为筹码逼迫父亲让步,于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读书。

    2.1928年冬天,17岁的萧红结识了哈尔滨法政大学学生、表哥陆振舜。在已经成婚的陆振舜与包办婚姻的汪恩甲之间,萧红的情感偏向了前者。1929年,1930年,陆振舜为了坚定萧红反抗包办婚姻的决心,从法政大学退学,前往北平,就读于中国大学。19岁的萧红逃出家门与陆振舜婚外同居。第二年春节前夕,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陆振舜,迫于家庭压力,与萧红各自回家。

    点评: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专制社会里,人们可以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男子给予宽恕,却不会对背叛男权专制社会的弱势女子表示谅解。一个为私情离家的女人是没有任何退路的,只要她走出家门一步,门就在她身后永远关闭了。

    3.1931年3月中旬,包办未婚夫汪恩加的哥哥解除了与萧红的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代弟休妻,汪恩甲顾忌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第二次与汪恩甲绝情分手。

    点评:爱情不敌血缘,现在还是一样。女人们对这个要有清醒认识。

    4.1931的秋天,萧红逃离老家到了哈尔滨后,找到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读书的汪恩甲,两人住进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生活。翌年,汪恩甲母亲知道儿子与萧红在一起,就断绝了经济资助,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协。已经怀孕的萧红遭遇了第二轮情爱悲剧。可怜她既有身孕有身无分文,在东兴顺旅馆充当人质。

    短篇小说《弃儿》中写道:“7个月了,共欠了(旅馆)400块钱。王先生是不能回来的。男人不在,(旅馆的老板)当然要向女人算账…”那正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

    5.1932年8月,萧红产下一婴儿后立即送人,与萧军同居。这段感情,被描述成在“二萧”的关系中,萧红是个“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杂工”,她做了多年萧军的“佣人、姘妇、密友以及受气包”。

    6.1935年12月,原名《麦场》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鲁迅为其作序:“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点评:萧红逐渐取得了成功,但萧军此时和一个名叫陈涓的女子明铺暗盖,两萧逐渐走向决裂。

    7.1938年4月,萧红与萧军正式分手,她的肚子里偏偏怀着萧军的孩子。

    8. 1938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举行婚礼。年底,萧红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

    9.1940年1月,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她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10.萧红去世前的44天里,守护在身边的是小她6岁的骆宾基,端木蕻良基本上没有履行作为丈夫的责任。也即是说,她临终前,端木就不在她身边了。

    点评:萧红死在香港,死在病,困,贫 和战火的硝烟中,一代才女香消玉殒,她爱过的两个那人,萧军和端木,在他们剩余的人生里,活在萧红的阴影下。。。

    不知不觉,写长了。。。不是学术文章,难免有瑕疵,请多包涵。。。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01:2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莲厚朴 发表于 2014-10-12 00:48
    静心MM,我很认真看了这篇影评。

    由于鲁迅非常欣赏萧红,萧红的作品是老师的推荐书目之一,所以我基本上读 ...

    谢谢莲M回应。

    我把这一篇完整转过来,有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



      萧红小传

      萧红本姓张,乳名荣华,学名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乃莹,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城(今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户富裕家庭,被传统命相认定为命贱不祥。她从小得到祖父张维祯的宠爱,父亲张廷举却对她较为冷漠。1919年8月,母亲姜玉兰病故,留下萧红与3个弟弟。同年12月,张廷举续弦。

      1925年,14岁的萧红由父亲做主,许配给省防军第一路帮统汪廷兰的次子汪恩甲。1926年,萧红将要读初中时,因父亲阻挠辍学在家。她以出家当尼姑为筹码逼迫父亲让步,于1927年进入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第一女子中学(现萧红中学)读书。从师范学校毕业的汪恩甲,当时任小学教员。他到学校拜访过萧红,萧红也为他织过毛衣。他的父亲去世时,萧红还去吊过孝。

      1928年冬天,17岁的萧红结识了哈尔滨法政大学学生、与自己有远亲关系的表哥陆振舜。在已经成婚的陆振舜与包办婚姻的汪恩甲之间,萧红的情感偏向了前者。1929年,祖父张维祯去世,萧红对于养育自己的家庭已经无所留恋。1930年,陆振舜为了坚定萧红反抗包办婚姻的决心,从法政大学退学,前往北平,就读于中国大学。19岁的萧红逃出家门与陆振舜婚外同居。

      第二年春节前夕,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实力的陆振舜,迫于家庭压力,与萧红各自回家。人身依附于男权对象的痴心女子萧红,与人身依附于男权家庭的陆振舜之间,一段没有根基的浪漫情爱,就此终结。

      在根深蒂固的男权专制社会里,人们可以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男子给予宽恕,却不会对背叛男权专制社会的弱势女子表示谅解。一个为私情离家的女人是没有任何退路的,只要她走出家门一步,门就在她身后永远关闭了。已经20岁的成年女子萧红,似乎并不十分明白更不十分在意这种最为浅显的社会常识。在与陆振舜分手之后,她依然一再做出盲目愚蠢的选择。

      春节之后,萧红再一次逃往北平,旧情不断的未婚夫汪恩甲追到北平。3月中旬,萧红与汪恩甲返回哈尔滨。汪恩甲的哥哥汪大澄不能容忍萧红一再离家出走,代替弟弟解除了婚约。萧红到法院状告汪大澄代弟休妻,汪恩甲顾忌哥哥的声誉,违心承认解除婚约是他自己的主张。萧红输掉了官司,第二次与汪恩甲绝情分手。

      萧红半年前与陆振舜离家出走,如今又与未婚夫打官司,因而被视为“怪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闲话对象。她的弟弟妹妹不堪舆论压力,转往外地求学。担任巴彦县教育督学(即教育局长)的张廷举,担心再娶的妻子管不住萧红,便把全家搬到阿城县福昌号屯(现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的乡下老家。在福昌号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

      这年秋天,萧红出于同情,替佃户长工劝说伯父不要提高地租。伯父把她痛打一顿后锁在一间空房子里,派人拍电报催促张廷举回家将萧红勒死埋掉,以免危害家族。小姑和小婶趁着夜深人静,撬开窗户偷偷放走萧红。20岁的萧红逃到哈尔滨后,找到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读书的汪恩甲,两人住进东兴顺旅馆开始同居生活。

      1932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汪恩甲把萧红一个人留在旅馆。萧红变卖物品前往北平,陆振舜给中学同学李洁吾打电报请他就近照顾。汪恩甲过完春节回来,发现萧红不辞而别,追到北平把萧红带回。汪恩甲母亲知道儿子与萧红在一起,就断绝了经济资助,汪不得已向家庭妥协。已经怀孕的萧红遭遇了第二轮情爱悲剧。 萧红在短篇小说《弃儿》中写道:“7个月了,共欠了(旅馆)400块钱。王先生是不能回来的。男人不在,(旅馆的老板)当然要向女人算账……”那正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

      1932年6月,在东兴顺旅馆充当人质的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报》的副刊编辑裴馨园求救。裴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他们中间有一个叫三郎的已婚男子,真实姓名叫刘鸿霖,后来的名字叫萧军。21岁的萧红打动26岁萧军的,是随意涂抹的一首小诗:“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呵,春天来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着青杏的时候,今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同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因祸得福,逃出旅馆到裴馨园家避难。后送医院待产,因无钱交住院费,萧军用刀子逼着医生救人。孩子生下之后很快就被送人。

      萧红出院后,与萧军开始新一轮的婚外同居。这段被萧红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困”的生活,竟然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后来被她不厌其烦地记录到小说《商市街》中。从萧军保存下来的合影中,可以感受到这对年轻人的幸福。在哈尔滨人流穿梭的中央大街上,在幽雅静谧的俄式花园里,在江畔绿荫浓郁的树下,在碧波荡漾的松花江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34年6月11日,萧红和萧军应当时已是共产国际驻东北联络员、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的舒群的邀请,移居青岛观象一路1号的一座两层小楼。11月初,两个人因舒群被捕而离开青岛前往上海。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

      1935年12月,原名《麦场》的中篇小说《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这是第一部以萧红这个名字署名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称赞说:“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

      所谓“越轨的笔致”,主要是指萧红对于男女情爱充满野性的描写。小说中写金枝受着青春蛊惑与成业约会时写道:“男人着疯了!他的大手敌意一般地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尽量的充涨了血管,仿佛他是在一条白的死尸上面跳动……”

      随着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功和经济生活的初步改善,萧红与萧军反而走到决裂边缘。萧军此时和一个名叫陈涓的女子明铺暗盖,他与萧红之间的冲突日益激烈,直至拳脚相向。关于此事,萧红在《苦怀》诗中写道:“我不是少女,我没有红唇了,我穿的是从厨房带来的油污的衣裳。为生活而流浪,我更没有少女美的心肠。”

      胡风的夫人梅志在《“爱”的悲剧——忆萧红》中回忆说,朋友们在一间咖啡店相聚时,萧红为自己青紫的左眼解释说:“没什么,自己不好,碰到硬东西上。”一旁的萧军却斥责说:“干吗要替我隐瞒,是我打的!”

      当年一直追踪研究萧红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萧红评传》一书中谈到,在“二萧”的关系中,萧红是个“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以及什么都做的杂工”,她做了多年萧军的“佣人、姘妇、密友以及受气包”。

      1936年7月,萧红在鲁迅等人的建议下远赴日本。她在从日本写给萧军的情书中表白说:“你是这世界上真正认识我和真正爱我的人!也正为了这样,也是我自己痛苦的源泉,也是你的痛苦源泉。可是我们不能够允许痛苦永久地啮咬我们,所以要寻求各种解决的法子。”

      这年的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病逝。次年1月,萧红回国,与萧军短暂和好。而当萧军结识有夫之妇许粤华时,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了。抗日战争为萧军抛弃萧红,提供了最为神圣、最为强硬也最为宏大的理由。萧军在《从临汾到延安》中记录了两人分手前的争吵:

      萧红:“你去打游击吗?那不会比一个真正的游击队员更价值大一些,万一牺牲了,以你的年龄,你的生活经验,文学上的才能……这损失,并不仅是你自己的呢。我也不仅是为了‘爱人’的关系才这样劝阻你……这是想到了我们的文学事业。”

      萧军:“人总是一样的……谁是应该等待着发展他们的‘天才’,谁又该去死呢?”

      经过反复争吵,原本想去五台山打游击的萧军转往延安。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到了西安。据丁玲回忆,她曾劝说萧红前往延安,萧红为了避开萧军而拒绝。丁玲到延安后,拖着萧军回西安,想对两人的关系做最后弥补,却遇见萧红和端木蕻良在一起。萧红微笑着对萧军说:“三郎,我们永远分手吧!”

      1938年4月,萧红与萧军正式分手,她的肚子里偏偏怀着萧军的孩子。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举行婚礼。主持婚礼的胡风提议新人谈恋爱经过,萧红讲了一段话:“掏肝剖肺地说,我和端木蕻良没有什么罗曼蒂克的恋爱史。是我在决定同三郎永远分开的时候,我才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我只想过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不忠、没有讥笑,有的只是互相谅解、爱护、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眼前这种状况的人,还要什么名分。可是端木却做了牺牲,就这一点我就感到十分满足了。”

      以后的事实证明,在男女情事上一再犯错的萧红,又一次做出了错误选择。两人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留下大腹便便的萧红,一人前往重庆。萧红历经磨难到达重庆,端木蕻良连落脚的住所都没有预备。她几次搬家,最后无奈地住到友人白朗家中。1938年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子,孩子不久即夭亡。

      1940年1月,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抵香港。她在贫病交迫中坚持创作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2月,病情加重的她被送进医院,因庸医误诊而错动喉管手术,不能说话。据骆宾基的《萧红小传》记载,萧红临终前在一张纸片上写下:“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萧红去世前的44天里,守护在身边的是小她6岁的骆宾基,端木蕻良基本上没有履行作为丈夫的责任。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得到消息,在《咀华记余·无题》中写道,他最折服的4位女性作家是丁玲、凌叔华、林徽因、萧红。“最可怜”的萧红“好像一个嫩芽,有希望长成一棵大树,但是虫咬了根,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

      从1927年至1942年,萧红有过15次以上的“离开”,她居住过的地方包括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日本东京、武汉、临汾、西安、重庆、香港等,从没有在一个地方真正住过两年以上。“一直就在挣扎之中过活”,竟然成为萧红的生活常态。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01:3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应该让舞班来看,一定又要把东北对女孩子的各种不公平拿出来好好说道。她退无可退,除了一支笔,就是几个男人中间打转,是谁把自家女儿逼到如此田地。

    如果那位表哥是自我意识觉醒,那么萧军就是劫数,剩下的男人都是妥协妥协妥协。

    幸好她还有一支笔,让她可以活在另外一个世界。

    点评

    这几句太精辟了!  发表于 2014-10-14 10:03
    发表于 2014-10-12 08: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才女
    发表于 2014-10-12 09:01: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红的眼神灵动而真诚。人虽不是美女,却有一种动人的明艳。现在的女演员中,没有一个能得其神。
    萧红一定是冰雪聪明的,想象中"雪山飞狐"中的程灵素,应该由她来演。
    她作品我从前看过一点,只记得下笔苍劲有力,原汁原味,当时却不是我的茶。如果有空,很想重读。这么多年,她没变,而我却变了。可以作为参照自省。

    点评

    "萧红的眼神灵动而真诚。人虽不是美女,却有一种动人的明艳。现在的女演员中,没有一个能得其神。“ 我也是这么认为的,这双眼睛。  发表于 2014-10-12 11:15
    发表于 2014-10-12 09:0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了 发表于 2014-10-12 09:01
    萧红的眼神灵动而真诚。人虽不是美女,却有一种动人的明艳。现在的女演员中,没有一个能得其神。
    萧红一定 ...

    没什么好参照的。

    就跟现在六十多岁的北美鬼佬、鬼婆们,当初一个个地感觉着性解放、性自由是多么时尚的事儿。

    现在面对着自己破碎的家庭,面对着子女们破碎的家庭,压根就不愿再启齿当年的光辉岁月。

    五四运动的左翼,叫嚣着妇女解放,其实无论心灵还是肉体都不但没得到解放,反背上了更沉重的十字架。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用笔是粉饰不了自己身心的伤痕的。
    发表于 2014-10-12 09:3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红的笔端,大气而深沉。其才华完全超越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萧军既爱慕她又嫉妒她。端木懦弱无能要靠一个孕妇去保护他。。。
    她过早离世。也是解脱。。。。
    这个电影。
    我会去看。
    值得去看。
    多伦多的亲们。有谁想一起去看电影。

    点评

    有机会找你一起看电影。  发表于 2014-10-13 16:43
    发表于 2014-10-12 15:36:37 | 显示全部楼层
    metamorphosis 发表于 2014-10-11 19:19
    真是惭愧,读你的文章之前,连萧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

    同仁,握抓
    发表于 2014-10-12 15: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城郎中 发表于 2014-10-12 08:08
    没什么好参照的。

    就跟现在六十多岁的北美鬼佬、鬼婆们,当初一个个地感觉着性解放、性自由是多么时尚的 ...

    虽然不知道这个女作家,但看了静心姐姐的介绍,对此人物倒可以从她的背景和经历窥探一二。由此很赞同郎中这话。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16:29:4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蒙城郎中 发表于 2014-10-12 09:08
    没什么好参照的。

    就跟现在六十多岁的北美鬼佬、鬼婆们,当初一个个地感觉着性解放、性自由是多么时尚的 ...

    没人能选择出身年代,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命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人会明知故犯。做主流最安全,但总有些人或者是自信或者是身不由己走上不同道路。再过五十年,或许会有我们孙辈讨论我们的背井离乡,语气亦难以推测。
    发表于 2014-10-12 16:5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 发表于 2014-10-12 16:29
    没人能选择出身年代,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命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人会明知故犯。做主流最安全,但总有些 ...

    呵呵,萧红的所为就不是当年的“主流”。

    我们这代人,移民是绝大多数中国大陆人的向往,虽不是主流,但一定不是“下流”。
     楼主| 发表于 2014-10-12 23: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耳兽 发表于 2014-10-12 15:38
    虽然不知道这个女作家,但看了静心姐姐的介绍,对此人物倒可以从她的背景和经历窥探一二。由此很赞同郎中 ...

    我转的那一段很多略写,包括一些情感经历也不能太当真。

    萧红与表哥那一段,究竟是不是婚外同居,存疑。萧红去北平主要原因是求学,甚至还向其他朋友抱怨过表哥的失礼,往善良处揣测,那只是一个对父亲继母庭不满,又接受了西式教育的大小姐的任性所为。然而这一出走,却再也回不去了。不得一点求生可能,只能回到那个本应该出嫁的人身边,此乃人生第一次妥协。她到底有多少错,很难说。那个时代,女孩子是没有自己安身立命的可能的。


    与萧军一段,我不好评价。不过时髦点的说法,女人这样爱过一回,也算不枉此生。


    至于后来的端木,又是一次妥协。这种桥段实在不陌生啊。多少现代女子不也是曾经沧海之后,找一踏实温暖之人过日子。只是她运气实在不好,次次所托非人。


    =======================================


    她本身出生在男尊女卑时代,出生又被说成命贱不祥,亲爹亲娘都对她及其冷漠,唯独得到祖父宠爱,偏生在大户人家,有机会读书识字,新旧思想冲突,逃出家庭之时也不过就是现在孩子们的青春期,却再也没有退路。我不觉得可以简单用道德衡量她的经历,命运造化弄人。

    点评

    好帖!: 2.5
    好帖!: 5
    喜欢看静美眉的影评,虽然从来没有看过萧红的作品。。。有机会也会关注这部电影。  发表于 2014-10-21 02:07
    好帖!: 0
      发表于 2014-10-13 10:35
    发表于 2014-10-13 04: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字写的那么干净利落的人,唉!把自己的私生活整的一团乱麻。不过这也许就是她拿得起笔的缘故。笔外的世界也许是她不在乎的吧!所以没怎么用心。

    点评

    用心又能如何。。。命运啊,际遇啊。。。。  发表于 2014-10-13 16:44
    发表于 2014-10-13 10: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hamrock100 于 2014-10-13 10:27 编辑

    妈妈从小就给我讲每周自己打一双草鞋步行40里去上学的故事,九二火灾在死人堆里放学回家,而家已经烧塌了一半。

    最近家里一位七十岁的阿姨又聊起来小时候也是每周来回七八十里步行上学。

    那个年代,阿猫阿狗的经历都可以随手写一本书,更别提名女人了。

    喜欢静MM这篇影评。看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理解诠释,用现代人的立场视角去品评毫无意义。

    静MM的点评为我们提供了这种历史感。是我看到的最好的一篇萧剧的点评。

    点评

    谢懂得,谢称赞。  发表于 2014-10-13 16:44
    "看历史人物一定要从当时的历史社会背景来理解诠释,用现代人的立场视角去品评是最要不得的。" 我点赞这句!  发表于 2014-10-13 10:29
    发表于 2014-10-13 10: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妞生不逢时,死得适时。真活到40岁还没死,不可想象!
    发表于 2014-10-13 22: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哎 ~~~ 天赋异禀,与众不同的人啊 ~~~ 在哪个时代都会与别人生活得不同 ~~~ 上天也真是公平的 ~~~
    发表于 2014-10-14 09: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静心 发表于 2014-10-12 16:29
    没人能选择出身年代,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命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没有人会明知故犯。做主流最安全,但总有些 ...

    为什么我对你说的每一个字都猛点头~~~~~~~太爱你了~~~~~太有同感了~~~~~~~~

    萧红的母亲,很早过世。你知道的,死了娘也就是死了爹。她的父亲很快又有了别的孩子,一生中从未爱过也未养育过萧红。对待萧红,就是安排一头亲事,你逃婚反抗,那么就和你断交父女关系。简单明了。干脆利索。
    一个年轻女子,没有钱,不去做鸡,怀有身孕,怎么活。。。。
    我无法想象其社会残酷。。。

    点评

    哈哈,心里很美很美~~~  发表于 2014-10-14 14:50
    发表于 2014-10-14 09:58:17 | 显示全部楼层
    amengcat 发表于 2014-10-13 04:15
    文字写的那么干净利落的人,唉!把自己的私生活整的一团乱麻。不过这也许就是她拿得起笔的缘故。笔外的世界 ...

    她和丁玲那种踩着男人头前进的女性不同。。。。

    她是非常被动的一个女人。

    点评

    特别有才的人谋生能力总是差一点。关键时候总是从了心,Let go大脑。这大概也是造物主造他们的本意。  发表于 2014-10-14 10: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邮箱

    GMT-4, 2025-2-1 18:50

    纯中医 chunzy.com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A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