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应一后妈的要求,加班写一下多动症。; s5 C+ d+ R/ N! Y/ Z' i0 p, A
' r9 e4 ~5 p5 o' Y8 p
小儿多动症是西医的一个名词,在蒙古人种的华人孩子里,患此病的概率要高于其它种族的孩子。# R+ _, _- S5 o* Y( Y; ^
+ c; ~/ N9 M- \* y1 ]9 D
- O% E. u/ {: Z m% p7 N: E4 k, L. p1 \( q7 Y: _' V
. |9 i" C5 {6 z/ c 要注意分别的是,小儿大多都天性好动。是个性活泼,还是小儿多动,对于没有明显的疾病证侯的情况下,能分辨得出的,只有孩子的父母。但经常由于父母的“科学”,导致医生的误诊,从而发生孩子的误治,是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n |+ t7 M2 c
6 Y/ {+ A$ l6 S4 h$ M 多动不多动,不是“在必须要守规矩、要安静的场合下,孩子静不下来” 。比如,有的孩子就不爱读书,你让他上课听讲,他就坐那乱动,但如果这孩子有个喜欢玩的东西,比如电子游戏,拿个IPAD玩个三小时可坐在沙发上不起身,这孩子就不是多动,只是不爱学习那些他不喜欢的东西而已。+ _: d: O% _4 @; g
! I. G9 ~, e5 J, b0 x ]& h# ~8 }4 i
多动从气血阴阳方面来考虑,或是阴虚阳亢,或阴不摄阳而虚阳浮越。因为小儿阳多有余,阴常不足,特别是男孩子,女孩子很少有多动症的,就是疯丫头、假小子都很少会有多动症。这因为男子为阳,女子为阴,所以好歹是女性,这阴虽也不足,但还不至于少到会多动。( b( E: v2 q4 P9 e" H) Q2 L; X
: t8 k9 J2 w' `3 f& c! V8 V
从藏象的角度来看,小儿多动属于五志不和。因为患儿多喜怒无常、意志不坚、个性急燥,这些都明显的是五志不调的表象。所以西医里,对患病严重的孩子是用治精神分裂的药物。常常是孩子是不好动了,但孩子也傻了。特别是北美,这边的西医多数临床量还不如中国大陆的县人民医院的主治大夫,而且临床中,华裔孩子接触就更少。所以对华人孩子常见之病,总是误诊误治。( F4 j1 \- L& g7 c
! V* T7 w! M9 P- D/ z
0 q+ v4 l: k5 b* |9 a' ? 做父母的,首要的是多观察,观察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真的没有任何一样事物,能让他安静十分钟的。而不是你非得逼着他做他不喜欢的事,然后强认为他有多动症。1 h+ u* |" y6 d2 A! }% e4 J
" y" X& U" Y5 G' J) L% F 因为你极端的自私,没有耐心教导自己的孩子,而是直接就带到西医那,并带着强烈主观思维地报怨孩子好动,医生多数也跟着说这孩子是多动症。你做父母的都不能耐心观察自己的孩子,能让一个与孩子非亲非故的医生耐心观察十天半个月,再来做出诊断?
' W* ?) r, m6 B1 G G3 Z; _3 O( |: `9 {& Y2 ~9 |( ~ h
; ?( s: q4 q6 k% Z! @+ J3 _ 多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多数是后天喂养不当导致,少数是先天遗传,在近年来,胎传的也多发了。这种病是个渐进的病,同样治疗也是一个相对疗程较长的。一般出现明显的症状时,多在6岁到14岁间,多数是因为孩子不爱读书而被家长重视,才发现。
9 T0 V. Z/ y% ?( s8 ?0 {7 G- Z
0 {: N- S# r9 x& L
' ^$ a/ U9 p- ~& ^' ?2 d. t# ?* U9 ] 一、疳证5 E7 z3 a* m8 N+ W* @. u
) R# x7 `9 a$ ?
小儿疳积,疳是积的更严重情况,积就是食积,就是不消化、不吸收。有疳病的孩子,肚子比同龄的孩子大;体重比同龄的孩子轻;面色没有孩子正常的红润而显得脸上总是脏脏的样子;头发稀且枯黄;易怒易燥;喜揉眉擦眼。: G' i5 V, [* e
4 Y6 m* M% { ]/ [1 R; t, B5 L# m2 N
8 V% ~7 w, ?( K2 P5 T) \: [
疳证分很多种,但主要分虚和实来治。一般处于积或偏积重时,多为实证,以消积为治;积不重,偏虚时,多以养阴为治。
3 E% Y5 E5 W' R0 T* d K* z- j* n* T- @" k2 T
4 j1 r; _* s: X% \1 d
二、脏燥
g6 K1 y5 ]. ^5 h& p6 |# {
% H, y( O+ u# F% w/ D9 A" z 在张仲景的《金匮》里有治妇人脏燥的,甘麦大枣汤。这种是治心脾两燥的。多为孩子梦游得厉害的,用此方。1 b1 J2 e( @; T) x6 _
* e- S" E1 @3 O8 W' D8 H 还有肺燥、脾燥用麦门冬汤或沙参麦冬汤、益胃汤等。象一感冒就易夜半咳嗽的,多为此类。+ _# v% j# {1 N6 u7 J/ t
; G# ~( s# u9 ^/ W$ k0 G; } 肾燥用六味地黄汤,象常五心烦热,夜不能寐,运动能力差等。
I% E- M- Z1 X; ^8 b
4 m8 r- U, x1 K& C) c 肝燥用龙胆泻肝汤,象常有口苦、易怒、自虐或常无故殴打别人、指甲起竖纹等。
0 u. a1 D3 Y5 E
. f8 k: `- F7 U0 c9 e3 z
0 O: N7 n- P* m! ]0 V 三、津液营血亏虚7 H2 b. c1 ^ |: {8 F
# \- d' l8 x% B& u
津亏的:口燥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少津;多用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而来的玉女煎。/ F; Z( F9 u6 f7 K4 u8 b7 V/ K
/ s2 C& b* r$ ^/ S2 T3 _1 j
血热的:多在津亏的基础之上,出现肌肤甲错(皮肤象蛇皮一样),严重的会有尿血、身上出现红斑等。多用犀角地黄汤、芩连四物汤、地骨皮饮等。
. z/ U: U' s9 ~
) c3 ]7 V+ j3 h$ n4 S$ v
( ]8 Y2 G7 W+ m& A/ r6 ~- N2 T; X7 t; {( A" T5 W$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