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出处: 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 {3 s& a$ N9 N- O
《局方•卷之三治一切气》治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动,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
; Y3 [0 \1 L3 f/ U5 U0 \2 J) |. O) c& q. l2 {" {9 t
说明: 参苓白术散并没有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记载. 但是最初记载它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宋版伤寒论是一个年代的产物. 狭义的经方并不包括此方, 但是此方也是经方家常用方之一. 后世的医家对此方进行了很多加减, 所以目前流行的参苓白术散有很多个版本. 不过它的主要的方药组成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这里我把它归到时方里面. 目前我们可以在很多药店买参苓白术散的成药.3 a: T0 B+ p# u/ \
" U1 ]. I& c7 J; M3 C* _
方药组成: ! `$ ]5 l! V: Q4 b- |8 B( r j5 F
[作散剂用] 8 `' A& H+ T& L/ _4 s: S7 G6 ~9 v% a
莲子肉 去皮,一斤 薏苡仁一斤 缩砂仁一斤 桔梗 炒令深黄色 一斤 甘草 炒,二斤 白茯苓 人参 白术 山药 各二斤 白扁豆 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 。
r6 C4 m* C4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g),大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
+ z1 M8 k0 T$ n6 T% c- ~! ^[作为汤剂用]
; {4 d/ k0 b( b; P人参15g,白茯苓15g,白术15g,炙甘草9g,山药15g,莲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陈皮9g。
, s# c& T) l' r: d& p+ ~注: 陈皮原方没有, 为后人所加5 y- R# B# \& k" x+ u3 }3 j: s
3 l( w5 j' Z$ n针对病机: 2 `" S( ] D# O: _
脾胃气虚, 湿浊阻滞. 可以用于治疗肺脾气虚,痰湿咳嗽证.
7 t/ C F* |; Y z9 q# y! U$ D" G) b: s' \1 Z
方义:
/ K6 p2 t1 _5 I: J& J, m9 P- Q方中人参, 白术, 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药. 配伍山药, 莲子肉助君药以健脾益气, 兼能止泻; 并用白扁豆, 薏苡仁助白术, 茯苓以健脾渗湿, 均为臣药. 更用砂仁醒牌和胃行气化食滞, 是为佐药. 桔梗宣肺利气通调水道, 又能载药上行, 培土生金; 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共为佐使. 综观全方, 补中气渗湿浊行气滞, 使脾气健运, 湿邪得去, 则诸症自除.
. G2 k# E! T: ~. x' l7 ]4 d* t) p* z. C" i" C* Q9 s" l3 G
各家论述:
1 n$ z2 A5 l+ Q; y: b K4 U《医方考》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者,此方主之。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是方也,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草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故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则能通天气于地道矣。
! s% p- u3 O7 G# m& e. q. a0 v, D《幼科指南•卷下》: 小儿脾胃久虚,不能转运,无以荣其气,或胎中受毒,脏腑蓄水,以致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瘦,肚大脐实,啼哭胸高,名曰丁奚;或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哕,名曰哺露。
. M8 i7 d" X1 Y* S- o+ I$ Z/ D" h! q《冯氏锦囊•杂症》 脾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东垣曰:脾胃虚则百病生,调理中州,其首务也。脾悦甘,故用人参、甘草、苡仁;土喜燥,故用白术、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莲肉益心;土恶水,故用山药治肾;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气于地道,而无否塞之忧也。9 T8 @0 h+ w! E+ y3 o9 C6 ^
《种痘新书•卷四》健脾去积。主痘疮虚泄。小便清利,其粪或白或黑,或饮食不化,其气腥,其泄则滑溜自下而无声者。6 X% B, r4 [' Z4 S' f
2 A* h) I# c( \8 R9 ^辩证要点:5 X" x2 Z/ N6 h; |
除脾胃气虚症状外,以泄泻,舌苔白腻 ,脉虚缓为证治要点。7 \, N6 H9 }4 J9 L. {$ I/ O
9 S) H% {( v/ s5 x R9 l
常见症状:/ B" L- ]7 ?$ s5 q+ T
1. 舌质淡,苔白或薄或腻
' ]0 V5 S( i' `+ P7 W2. 明显的脾虚证(包括下痢, 胀气, 肠鸣, 腹痛)2 O7 [ \6 m6 C9 w Y9 {* i
3. 胃口不佳% T9 E& {8 L. \# j: z" v6 n7 i, N
4. 水湿不化1 T9 O% M. b' X
5. 精神困倦 O1 f/ M m* ~, M' F9 T6 m' v
6. 身体消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