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一篇,《中药基本理论知识》-里的,嘿嘿
- V- p$ ~& B2 g3 ?1 a6 p8 ?( K: B. d8 _======================中药的用药剂量===========0 r, L+ {6 n) a4 l O6 y% w" v+ `
0 ~: p2 T4 |$ q5 x3 J2 b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第十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 A3 k: I! g9 ~: ]& n+ h2 T+ g( ?
5 r- I& C' U' |+ a5 D' o药物功效的发挥,既决定于其质量,同时与其用量也密切相关。因此,中药的用量,也是保证药物功效正常发挥的重要因素。准确地掌握中药的剂量,不仅对于保证中药的临床疗效非常重要,而且也为保证用药安全所必要。
O6 @; x9 H) x" R& L5 v* D( `7 C+ ~% f9 _2 J# x- A' `& H9 ^
中药的计量单位,从古至今有过较多的衍变。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及容量(斗、升、合等)等计量方法。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两=10钱)。现在我国的中药计量规定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5 ^* ^, q1 g5 K* o0 h$ t
2 j/ }# F9 d9 K7 \! X一两(16进位制) ≈30g
9 ^+ i9 M6 [( a# {' Q一钱≈3g- Z* o1 d$ y; A! c' N, _
一分≈0.3g6 h5 P8 y j/ M) Y
一厘≈0.03g; f& X& ~' R: f9 }& B6 @
& o' ?& j. d2 a) Q! x中药的用药量,通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成人在一日中每一味药的用量。但也可为一剂药物中每味药的份量。在方剂中则是指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准确地掌握用药剂量,也是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 E# p- ~: i4 b! p% g7 ^
% v3 h8 j& |. ]1 p$ `' {中药的剂量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依据药物因素、病人情况及季节环境来确定。
' q4 h8 j) H! U' H' l n4 o' \" A
一、药物因素$ G4 v2 ~1 S# y7 f
L9 e' p4 O3 p0 F7 J
(一) 药材质地
5 f N4 V {; t& U3 F4 |( r: p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一般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用量宜重(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一般用量为30~60g)。
5 {4 u. C4 \0 W( Z# ~/ T2 `( P) |7 N1 g# g' h6 y* q
(二) 药物性味; s; O( d& o7 }' f& `, |: X: [
一般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重;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 U6 f1 O* [$ x' B% n
2 A1 S3 { }5 H, c) u+ n' Y(三) 毒性强弱9 e4 j3 O7 E/ G# Y- |
无毒或毒性较小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物,尤其毒性较强者均应严格按照药典控制剂量。
% m1 C F! Z$ P; C$ B' t/ ]' j( w- l, |4 O _! o* \ x" U
(四)方药配伍9 d7 P& S: R5 [# _' v0 H
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宜小。在复方中做主药用量可大,做辅药时用量宜轻。
7 ~( X7 ?# k& ], [
8 u+ a; O& q( z(四) 剂型
- d& w& q, F# D+ R在汤剂中,用量可大;在丸、散剂中,用量宜轻。8 O0 ]3 O- Q- G" C
* W9 z* \, i0 a% c% R# G
(五) 用药目的+ w% O' ~0 @, E* `; ]
在临床用药时,有些药物,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也应不同。如槟榔用作消积行气,可选常用剂量;用作杀虫,即须按要求重用。再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于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于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8 w0 S( [ x3 `2 `3 |1 v0 \; @. S- P2 J; O
二、病人情况
9 V7 Z7 G* E5 R3 l1 N) ](一) 年龄
# M4 W( I9 R( \; ]1 G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药物的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的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E& Z4 z' x7 U* n j
' ^- T. V# C+ ~5 x
(二)性别; U4 H) C8 }. g) d- W) K
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5 C. j" |% F2 a- j e" S! z! f- z
; H, {5 }6 z( _5 `
(三)体质, E$ ^* j/ W- X. s. @& ~) O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3 J8 G/ @) `" W# z
* g0 _6 D+ Q) I(四)病程& `' O1 ~2 h; y: g
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体虚,用量宜轻。4 m. V2 M% \, [
7 n; H) |* h. F7 |: a8 I(五)病势8 J5 i4 q X& c! W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若病重药轻,有杯水车薪之嫌,病势难以控制;若病轻药重,则恐诛伐太过,以致损伤正气。
9 F; B! r4 \( S. }. @: ]2 C: C另外,在患者方面还应考虑到所在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的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 B X1 M+ V9 g2 u
$ u" O* Z2 V/ Q( _/ f
三、季节环境2 B O3 ?( ]" L
(一)季节气候
5 X7 C' i0 F4 `$ a2 k$ D) E, m春夏季节,气候温和,肌肤疏松,发表、温热之品,用量宜轻,寒凉之品,用量可重;秋冬季节,气候寒凉,肌肤致密,发表、温热之品,用量可重,寒凉之品,用量宜轻。所谓“因时制宜”也。7 K' U' o! o* u: ~( X! m
8 |2 B$ G, v Y, \- Z(二)居住环境2 P% \; A C- o4 [
居于高寒地区,肌肤多致密,温热发散之品,用量可大;地处低洼潮湿之,祛湿药物,用量宜重。所谓“因地制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