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中医

 找回密码
 注~册
  • 秉持纯正
  • 辨证论治
  • 敬畏生命
  • 呵护健康
  • 查看: 3618|回复: 25

    [metamorphosis幼教专帖] 善良可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4 22: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圣诞节之前的日子,学校里充满了过节的气氛。教室里布置了很多与圣诞节有关的装饰。老师也准备了许多圣诞节主题的work,许多学生家长也在这时给老师送圣诞卡、礼物。最让我感动的是收到上学期带的班孩子送的礼物。

    来美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把圣诞节当回事,从来没买过圣诞树,心里仍然是很强的春节情节。然而几天前几个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听到Ms. J 最近一直忙着圣诞的采购,给老公送什么礼物呀,给孩子送什么礼物呀,给朋友送什么礼物呀,我突然意识到圣诞节的真正意义----爱。

    离圣诞节还有几天的一个早上,往常都要9点多才到学校的mary突然8:20就被妈妈送到了。(mary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总爱嘬着大拇指,走路时,两个胳膊总抬得很高,所以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好,经常跑着跑着摔倒在地,而她每次自己爬起来,都会自言自语地说,“我没事,我没事!”)

    我和lead teacher都颇感意外。她的妈妈解释道,今天早上mary在玩玩具的时候,突然想到要送给老师什么圣诞礼物,就要妈妈把玩的玩具小杯子送给老师,妈妈非常鼓励孩子这样的想法,于是就马上把她送到学校来了。

    我看到lead teacher非常感动,也很欣喜,有些不解,问她原因。

    她说,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了,什么都是自己的。mary这个年龄能想到家人以外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这是kind(善良)。

    Kind 是另一个支撑peaceful classroom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小朋友在circle time分享他的东西,让别人玩、看,这是kind; 当一个小朋友离开时,大家向他说再见,这是kind; 当一个孩子摔倒大哭,大家去安慰他,这是kind。

    kind是想着别人,而不只是自己。

    我经常听到lead teacher用kind来纠正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推人,大叫,或者影响别人的行为。而kind这个词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让我常感叹我们人性善的那一面,只是环境的影响让我们逐渐改变。

    在K-1班,我也时时看到善良的行为。一次,一个小孩子拿着一个有很多小珠子的work,不小心全撒在了地上,这时很多小孩子都过来帮忙拾。还有一次在外面排队,一个孩子跑来的时候,由于地滑,一下子摔倒了,有人刚笑出声,另外有个孩子说,“That’s not kind. We should say are you OK?”

    我想正是老师在教室里对善良的肯定以及榜样作用,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行为是善良,善良是一种好的品德。在montessori的杂志上,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 No act of kindness, no matter how small, is ever wasted.  在一个教室里,当善良是一种美德,当这种行为受到鼓励,你看到的是一个peaceful的教室,每个孩子的心是平和的。

    而我自己过去在国内的时候,从没有把kind当作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成长乃至工作的年代,从社会环境里得到的所有的信息都是"老实“是傻,圆滑、八面玲珑才是处世之道。学校里、社会上善良没有真正被认可和提倡。老师自己一个个都很势利,厚此薄彼,不懂得什么是尊重。

    好人在人们心中觉得不值,因为在我们的眼中,生命只是这一世。当人们看到好人遭遇不好,而坏人得到享福时,我们怀疑是否要做好人。“好人没好报“是人们内心思想的最好诠释。当我们只追求今世,而没有永恒的概念时,公义不存在,善良在我们的心中也贬值了。

    我以前就是以世俗的标准来看老大的善良。我很不喜欢他的慢性子,内向,认为他的老实、善良太不适合这个世界了。然而正是儿子的善良融化了我这颗被世俗污染的心。
    2010年夏天我们一家回国,我在北京看腰病。我的妈妈为了让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身体的恢复中,想留儿子在北京读一年书。儿子那时只认识不到200个中文,刚在美国上完六年级,那一年是他第一次回中国。当我的妈妈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同意留下来读书。

    这一年他不但因为爱和善良赢得了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友情,也从全班成绩最后一名赶到一年后的第十三名。这也是儿子的metamorphosis(化碟),这样的化碟是在我妈妈的无尽的爱中得以实现的。回到美国后,他不再是以往那个内向、不愿和别人交往的孩子,他变得幽默、自信、脸上经常洋溢着微笑的大男孩。

    儿子的善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sin,并发现品德(character)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正如前两天在Coach Tom的篮球馆,我看到一句引言,是John Wooden的,

    “What you are as a person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are as a basketball player. “

    从李永波、孙扬、成龙、朗朗身上你能看到反面教材,我也曾向他们的父母一样,以所谓的成功、成名的思想看待孩子,然而上帝看中的是品格,是内心的力量。

    善良可贵!
    发表于 2014-3-5 03: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蝶MM好文。

    你家两个儿子个性相差很大,多多享受他们在你身边的快乐,孩子们长得实在太快了。
    发表于 2014-3-5 07: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化蝶MM写的很好!

    能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是很难得的。
    发表于 2014-3-5 10:5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化蝶的好文!尤其这一句
    "..............然而上帝看中的是品格,是内心的力量。"
    关于圣诞节的感受我也是有小孩后,一次圣诞节前夕,美国邻居老太太带我们去看她所在教会的圣诞晚会。
    才发现圣诞节可以如此温馨,充满着爱。现在,每年感恩节后,看到家家户户在外面挂着的美丽彩灯和家里装饰的圣诞树时,
    心里就会有无限的感恩:感恩那一位为我们而生,为我们而死的君王............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2: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医者易也


        Thanks! Now I feel very grateful to have them. : )
    发表于 2014-3-5 13: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静心 于 2014-3-5 12:24 编辑

    蒙校理念的确有很多很先进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没必要夸大中国的文化与教育所不足的地方。肯定一方不需要靠否定另一方来加强效果。非要以挑剔的眼光来看,西方的教育也有很多虚伪和形式主义的地方。

    我来自孔孟之乡,自小接受的观念很传统。年龄大了意识到儒家思想的不足,但是偶自小没少受仁义礼智信的教育,活到这把年纪即使面对过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但也没少受过来自中国人的kind,自己也会尽所能去给予。

    化蝶的文章写得很好,态度认真,结构完整,很多理念偶都接受。偶不是来挑战的,只是直抒胸臆,希望你不要计较。
    发表于 2014-3-5 15: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静心


        CO一个!
    发表于 2014-3-5 16: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谁内心都是喜爱, 爱和善良的 ,在现今社会中能做到,更显难能可贵。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8: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静心

       
    谢谢你的直言!我一点儿没有计较。很感谢你的回复!

    首先关于这篇文中我所写的善良这个题目,我并没有说中国人把人教育的不善良,西方人把人教育的善良。人都有善的一面,但是如何让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是肯定善的,我觉得我们的社会确实没有给我们好的证明。整个社会是个大环境,非常影响每个孩子的世界观。我从小到大在中国社会所经历的,以致现在在新闻中看到的人们都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乃至被车轧过的孩子,都显示了社会大环境对善的行为反映。

    其次我想说的是,我所写的都是自己的亲身感悟,我经历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但我非常不希望大家把它分为东方的,西方的, montessori的教育方式我觉得是培养一个whole person,这种理念是适用于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文化、种族,从这一理念里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是适用于每个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生命的,这是自由,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和独特。我确实在我经历的教育里没有看到这些,而我确实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看到一个个孩子,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经济条件如何、智力如何、都能从中发展自己的潜力。我看到每个个体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发展,我看到每个孩子都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没有人催他和谁比较,(排个名次什么的,甚至大红榜都要贴出来让所有的人都看到),他只是follow his own natural path,我看到每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的不断成长,我也非常欣慰地感受到了当每个孩子都自己有所长,专心自己所做的,整个教室是个非常peaceful的教室,那种感觉好舒服。我只是在对比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我没有试图为了抬高这个,而降低那个。

    小教室,大世界。其实我想到我们的社会,如果我们都享受自由,懂得个体尊重,并能发展自己的才能和潜力,社会有倡导向善的风气,这样的社会就会和我们的教室一样,是和谐的。

    我知道当我把我的经历写出来时,已经从立体的转为平面的,不容易理解和接受。但是我还是希望你有耐心往下看,并直言你的看法。再次感谢!
    发表于 2014-3-5 19:3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metamorphosis


        谢谢化蝶回复,很喜欢和你讨论。

        对了,蒙校教育历史有多久了,有没有什么调查报告是关于蒙校教育成年之后的发展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9: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静心


        谢谢!
        montessori应该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前两天和老公聊天,还谈到我现在最佩服的人是montessori,因为她是众多的教育家里唯一的实干家。很多教育家只是提出理论而已,而montessori博士自己发明了众多的教具并开发了整个curriculm,她是真正把理论贯穿于实践中的人。她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个女医生。
    很多大的城市提供幼儿园到高中的蒙式教育,但一般的小城市,可能只到小学而已。

    很多人认为montessori的教育是精英教育,我的经历是我们学校的很多家长确实属于中产阶级,但是也有单身母亲的,而且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20: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静心

    忘了回答一个问题了,关于接受montessori教育的后来成长的调查,我也不清楚。但是我从观察K-1班的孩子们可以看到他们很有自理能力,
    有很多时间自由创作,所以我想这样教育的最大优点是主动性强,有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强,但是决定因素不只是教室,家庭也非常重要,
    父母的意识非常重要。

    在wikipedia查了一下,这两个比较认识:
    Jeff Bezos, founder of Amazon.com (pre-school)
    Larry Page, co-founder of Google.com (grade school)
    发表于 2014-3-6 02: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化蝶仔细回复。想来幼时的教育对孩子还是深远影响的。

    我这么问,只是觉得很多孩子只是幼儿时间接受蒙式教育,真正念到高中毕业的是少数,所以好奇蒙式教育的长远效果。另外,成人世界是残酷的,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接受,这是实情,相比较而言,蒙式教育就像营造了一个理想世界。当然,这个印象主要是因为大家谈蒙式教育,多数都是在说幼儿教育,而无论东西,儿童的世界都多纯真。

    我和一个学教育的朋友也经常探讨一些问题,他认为西方教育尊重个体,没有国内那种高强度的训练,其结果是出色的人才超级出色,因为不曾受过无谓的训练与扭曲,但是也相应有一批人连平均值都达不到,成年以后甚至会抱怨父母抱怨社会,为什么当初放任自己。中国的教育不讲人权,把所有人往一个方向培养,磨灭了人才,但是也的确推动了一批人,让他们取得了自己都没想到的成就。

    这里的公校教育其实也是群体性教育,但是因为人权思想,总还是好过国内。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18: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静心

    看了你的回复,我有很多想法,并且和同事中午的时候探讨了一下,想和你分享分享:

    首先,在我刚到这个学校上班的时候,和你有同样的想法。看到又是不许动手push, hit,又是提倡爱,善良什么的,我心中暗想,这要是去了外面的世界可怎么应对?
    一年后,尤其是这个学期的几个月后,我感受到了不同。你说的很对,幼时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从和这些两岁的孩子在一起,开始他们什么也不太懂,是在这个教室里每天的经历建立了尊重、善良、爱等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都是抽象的,只有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指导,才让孩子们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我看到塑造心灵的成果,我看到他们的成长,无论从做人方面,还是学习方面。 当从开始的混乱的场面经过这些概念的教育后,成为一个很peaceful气氛后,我感到非常理解高晓松说他为什么找他老婆的原因(他说她的年纪很轻,世界观都是被他影响和塑造了)。我的同事今天和我分享说她在接受montessori training的时候,montessori讲人6岁之前一般会形成很多品格的观念,如果在这之前能用爱的教育让他吸收为自己的一部分(internalized), 将受益终生。

    其次,我想讲为什么这样的教育能应对外面的世界。我曾经读过奥地利的心理学家维克多。费蓝克尔的故事,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他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一书中写道:“无论外界条件如何艰苦,总有让内心力量成长的机会。纳粹可以控制践踏你的肉体,但是却无法将你剥夺你内心成长的决心。“我后来又在网上搜他的资料,发现原来他坚持的力量来自爱,记得他说,有一次他几乎不行的时候,他的脑海里闪现出他妻子的画面,一下子给了他力量。

    我从自己孩子的经验以及在学校里观察到的经验,都看到善良的孩子,富有爱心的孩子其实并不吃亏,这样的孩子很noble,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爱帮助别人,得到别人的喜爱。象邓文迪、章子仪这样的确实很有手腕,很会经营,可能比较让世人羡慕,但是我觉得心中没有爱与善良的人内心是孤独的。善良与爱看似柔弱,其实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充满爱心的人,走到哪里都象灯塔一样。

    我的同事说了一句话,让我很受感触,她说,我们总是担心受了这样教育到了一个现实社会会很不适应,害怕坏的影响力,但是为什么你不能影响别人呢?

    先写到这里,因为要去接孩子。下次再说你的朋友讲的那个问题。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3-6 21: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 静心

    我同意你朋友关于尊重个体这个部分的意见,我确实在美国体会到了很多尊重,也在教室里和孩子们学到了什么是尊重。

    另外关于培养人才方面,我有我的看法。我想首先要了解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还是培养兴趣,发现兴趣,发展兴趣,继而成为一个终生从事的职业?
    我觉得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但是需要发现和培养。

    我很惊讶于儿子高中的各种club,种类之多,给于学生参与的时间之长,是国内高中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肯定能培养出很多会学习,肯吃苦的人,但是人文方面呢?

    这是我读到的一篇一个中国状元到美国学习后感悟写的文章

    在美国读了四年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

    ==============================================================================

    今天接到一个妹妹的电话,她刚查到了高考成绩,问我明天填志愿该填什么专业,她爸爸说金融工程好,以后去银行就业,收入稳定,要不要报金融工程?

          我要怎么告诉她呢?我自己为了选择我的专业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思考,到现在还没有给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下一个定论,我怎么样告诉她在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快速地判断学什么专业好呢?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中学时代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他们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统统不知道... 于是就在高考分数出来之后的某一晚在饭桌上和家长合计了一下,就胡乱报个金融、报个计算机、报个会计...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在饭桌上花一两个小时决定呢?

         我决定整理一下电话里的内容,这些是我在美国四年对大学教育的很多思考,这一阵子一个接一个的社团听到我的讲座邀请我去讲梦想-讲经历、讲选择-受之有 愧,因为我毕竟没有那么多超出同龄人的见解可讲,但我又时分迫切地希望更多处在迷茫中的学弟学妹们得到一些正能量,面对压力和挑战更加坚定信心,去做最好 的选择。那么,我干脆写成一篇文章吧。也许在填报志愿这些日子不经意间转发到某位大学新生的手里了还可以给人一些启迪。当然啦,我不是教育学专家,一家之 言,有些偏颇的观点还望指正。



    一、成功的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首先问她:你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吗?她迫不及待地说:想!我说:那我告诉你,所有成功的人,无一例外,都在做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不喜欢金融,但是觉 得金融好就业就填报金融,那大学四年会非常的难过,工作之后会觉得压力特别的大,生活质量也不高... 但如果你认为你真心的热爱画画、你可以不知疲倦地研究地图、谈到各种美食的烹饪方法就会眉飞色舞,那很有可能你就应该去学美术、地理或者烹饪,并且很可能 会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哈佛大学的校长Faust曾在毕业典礼上说:你可以选择你的退路,但人生很长,先去做你最热爱的事情,不要一开始就选择退路。

          对!人生还很长,即使你现在已经中年了,只要目标坚定,都是可以重头开始的!美国人一般会转行很多次,这也是他们反复探索自己兴趣的一个过程,但是一般对于东亚人来说,重头开始总被认为是特别困难而且丢人的。大家知道折纸原理吗?50年可以奋斗的人生如果是50张纸叠在一起,就只有几厘米厚,但是目标坚定的人,50年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在生活,那么50年之后的成就就像一张无限大的纸折叠了50次一样厚!一张纸折叠50次之后一定会很厚吧?但你绝对无法想象,它的厚度竟然可以从地球伸到太阳!那我们现在来想象,为什么有人一辈子对人类的贡献微不足道,有的人却可以改写人类的历史呢?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当然了,这个不适用于没有成功野心的人,很多人就是喜欢安逸的小日子,那随波逐流地选专业、进体制,也未尝不可。但是我想说,社会永远都只有绝对的上游和绝对的下游,和一个正在缩小的的中游,中国的经济脉搏一刻不停,而社会阶层在固化,不进则退的河流里,是容不下一条小船舒适地游弋的。

          说到选专业这个事情,我认为就先不要考虑好不好找工作了,反正不好找!今年大学生只有30%不到能找到工作,再说,找工作跟专业不相关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肯定会有人说,那找不到好工作怎么办呢?挣不够钱买不起房丈母娘看不上娶不到老婆怎么办呢... 其实这些不是本文想要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允许我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的话,我觉得找不到工作的意思是说找不到好工作,但是即使是工地里的工作都可以至少让自己有饭吃啊,如果梦想够坚定,就能体会到一边流浪一边作画的乐趣,就不会把当下吃的苦看得那么重了... 我相信好姑娘会欣赏有梦想有志气的男生的,喜欢这篇文章的人很多都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我相信你们不会连自己都养不活的。

          我高中是理科,我一直有种从政报国的念头,于是看着很多领导人的简历,感觉应该去学理科,于是大学也继续学习电子工程(真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好在现在的领导人都开始变成文科出身了)。我 修了很多的数理化,结果发现那些课学起来过于简单(可能是国内高中基础打得好),慢慢地越来越迷茫-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付这么多的学费,到底要来美国学 什么?我不想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念完大学的四年,最后像大多数华盛顿大学工程系的学生一样去微软、英特尔找个舒适的工作-我接触过这些公司里的一部分工科 男,社交圈子非常的窄,每天和程序打交道,以至于英文都说不流利了(当然啦,真心喜欢这个行业的肯定也不少的)... 我跟学校提出要休学,于是我去了中国的西部各省,开始穷游欧洲,后来决定要学社会科学-经济学和国际研究学。




          可是在国内可等不得!读了一年多发现不喜欢了再转肯定是很困难的!我们还是先问问自己,本科学习到底意义是什么?英文里,之所以有undergraduate和graduate的区别,是因为西方人觉得研究生才算是真正的大功告成,本科只是打个基础而已。美国上层家庭的子女爱去文理学院,就是因为那里的基础打得好,什么基础呢?人文基础!美 国富人总觉得金融、计算机、工程、医学这种技术性很强的学科是中低阶层的孩子还有很多亚洲人爱学的,他们的孩子以后要做高管,要去政府,就必须学英文文 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这一类的富人才敢学的专业,因为本科毕业不用急着养家糊口,还可以体验几年社会,再继续深造,接着进入商界和政坛。(这 里是我与很多美国人交流之后的一个不具权威性的总结,并不代表对任何专业的否定,还是那句话,不管是数学、医学、工程... 都是有价值的专业,你必须去学你热爱的东西)中国的富人们也开始慢慢转变思维了,开始避免让孩子选择会计、工程等类似技校也可以学到的专业,而让孩子接受 更好的人文教育。


    二、千万不要继承父母不成功的思维模式

          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是一个银行的人力资源经理写的面试大学实习生的感悟,说进银行的三类大学生特征明显:机关子弟、商人子弟、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 父母是公务员或者国企职工的,一般会搞关系,做事儿的时候爱耍小聪明;生意人的孩子显得自信而且做事认真;父母是知识分子的总显得有点傲气,不合群;农民 的孩子不太爱说话,情商不高,但是做事勤快。接着作者说,最受欢迎的商人子弟一般都能留下,机关子弟有关系,也可以,知识分子子弟和农民子弟一般都很难留 在银行...

          每个人的父母都会不知不觉地把他们认为最正确的一套是非观和为人处事的办法教给孩子-如果他们认为不正确他们也不会那么干-结果就是孩子们完完整整地接受了父母的思维方式,造成了很多人一辈子辛勤工作却仍然无法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我认识的大多数同龄人,都处在父母粗暴的人生规划之下,从小学这学那是父母决定的,选什么专业上什么大学是父母决定的,大学毕业马上读研究生或者考公务员 是父母决定的,跟哪个女生在一起也是父母决定的... 那人生到底还有多少是自己的?大多数的美国学生都不会在本科毕业之后立即读研究生(少数数学、物理等理论科学除外),而是进入社会体验个几年或者十几年, 甚至有人在没进入本科或者刚读了一两年之后中断好多年去做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总是认为带着经验阅历进入研究生院才能学到更多,在职业生涯里遇到一 个学位造成的瓶颈了再去取得那个学位更有目的性。这样一来,他们可以尝试很多领域,真正知道自习喜欢什么之后,再带着自己工作中的实战经验去听课,真是把 读研究生的时间和钱花在了刀刃上,再看看我们中国一窝蜂地读研大军,非常的盲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到这样的学位如果以后再找一份跟专业不 对口的工作,将会是怎样一番感受呢?

          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可以去做做职业性格测试,或者多接触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比如参加各种论坛和聚会),听听他们的成长轨迹,也可以禅修、去休学、去打 工、去旅游,让自己的内心走出喧嚣的环境,自习地听清楚内心的呼声到底是什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再去读书,再去花时间培养自己那一方面所需要的所有素 养,而不是相反。

          好在,还是有人敢于去冒险,敢于挑战常规,去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为了教育的理想建学堂,还有人耶鲁毕业去当村官... 这些都是了不起的尝试,虽然在美国人看来可能都是身边随处可见的例子,但至少中国的90后们开始了对常规的挑战,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对于父母的建议,很 多当然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但不要在自己独立思考判断之前就全盘照收,除非你不想发展得更好,只想复制你父辈的人生轨迹。父母永远都是为你好,没错!但是 父母永远都不知道什么选择对你最好!做为司机的你,做为棋手的你,必须经过自己的思考,自己手握方向盘、自己谋划大的棋局,而不是和父母一起握着方向盘、 在争吵声中落棋...


    三、大学,不仅仅只是学好专业那么简单

          在美国的大学毕业要求里,每个学生通常都必须修满定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课程,这三个领域也是构成一个人知识系统的基本分类,如果任何一个人,没 有在这些领域都有过较好的教育,都很难称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所以,不管你学的专业是什么,都去关心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哲学、地理、天文、生物、数 学、美术、音乐这些学科吧,为什么犹太商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因为它们对待各种学科的知识贪得无厌!据说犹太商人聚会的时候不怎么爱谈生意,话题通常会非常的广阔。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他的高度,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一个多好的领导,其实你永远都不知道哪一天某一门知识就会在一个重要的时刻派上大的用场!乔布斯不就是从他感兴趣的大学书法课中获得苹果独创字体的灵感的吗?

          很多人都在花很大的气力提高自己的GPA,这样固然是好的,但是大学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啊。从一个懵懂的高中生,到进入职场,我们需要在大学里学到的东西 还有好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领导能力(包括演讲能力、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你是否敢于挑战权威,永远保持冷静客观?尤其是在 国内上学的学生们,更应该特别小心地呵护自己地批判性思考能力遭到扼杀,否则将造成非常大的遗憾)、写作能力、社会责任意识、职业素养... 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的重要,而且是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还严重欠缺的。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地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吧! 给自己一个阅读和锻炼的计划;去勇敢地开口和陌生人交谈,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了解他们的故事;去积极地参与几个有意义的社团,或者组建一个自己的社团; 去旁听各类入门的课程,打开自己的知识面;去逼自己跳出舒适圈,不要交那么多的酒肉朋友,独立地应对挑战,并且和优秀的、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吧;去打工、 实习、省下零花钱,去旅游和探险吧!

          前些天我参加了一个活动的面试,被问到在美国的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了一会儿,觉得是包容二字。我尽量避免过多和中国学生“扎堆”,花了很多的时间,去理解华大里的国际学生们背后的文化,去感受基督教、天主、摩门教徒们的信仰,利用交流访问、会议、采访、背包旅行各种机会,去到20多个国家,认识当地的人,感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我认为避免“文明的冲突”需要包容的公民和包容的国家,增加对整个社会和世界格局的认识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顺便说一句,去很多国家不需要很有钱才可以做到的,很多人可以一分钱不带,靠coachsurfing和打零工环游世界。你可以有一百个理由不去做,但如果要去做,那只需要一个理由,就是你真的想!

          去年在东京UNIQLO实习的时候,亲自面试每一位实习生的总裁柳井正曾一度是日本首富,他年轻的时候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专业背景,他具有非常独特的视角和眼界。他不喜欢看人的简历,常常会问:你是哪里人?父母是做什么的?你曾经在哪里生活过?你童年的时候做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他试图去从文化和价值观的角度去理解一个人,因而会比别人看到的更深刻。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大家需要多接触人、多关心时事、多认识世界-有容乃大,包容让人成为更出色的领导者。


    四、做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自己没好处

          现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流行说“感谢室友四年的不杀之恩”了,其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机制让我们一直参与非常盲目狭隘而且没有意义的分数攀比,导致学生 的心理和生理出现了严重的扭曲。生理上的教训就是现在学生的体质的严重下滑和近视的大规模发生。心理上,学生开始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不择手段,甚至杀害 自己的同窗好友,还有更多的人为了一些情感上的问题选择自杀!什么样的问题值得我们牺牲生命的代价呢!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已经进入到大学的各位,肯能深有体会,身边很多人是这样的吧!他们真的很聪明,有手腕,为了自己的保研、留学、奖学金、竞选真的可以不择手段。我在美国的体会是怎样的呢?我的国际研究课上有不少同学,他们在朝鲜进行过食品援助,他们积极地为无家可归者筹集物资善款,他们去非洲帮助难民解决用水问题... 这些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真的让我倍受感动,尽管很多人是出于自己的信仰去实现他们的善举,但不管信仰如何,这样的力量指引着人们做真、善、 美的事情,我们的社会就还有希望。我在云南看到干海子村的小孩儿们一年只能洗一次澡,几乎完全过着原始人的生活的时候,深深地不明白为什么同一个国家的教 育可以差得那么远... 我们这边有很多人为自己没考上一本苦恼,那边的孩子上不上得了高中都是个大问题。

          我总是在想,我去做公益,你们真的就觉得我不懂为自己捞利益那么傻吗?人活着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要么 直接取悦自己(比如游戏、吃喝),要么避免让自己陷于不快(比如赔偿、减肥)... 但是你们想过人的终极幸福来自于哪里吗?人的终极幸福感来自于感觉到被爱和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不去亲自参与公益,不去亲自帮助那么一两个人,我想这 样的给予所带来的幸福感,是没有办法体会的。正是因为这种对于最伟大的幸福的追求,才会有屈原、鲁迅、南丁格尔、甘地这样的人像灯塔一样照亮人类文明的前 进方向。这样的幸福,可不是豪华的汽车别墅和万贯财富可以比拟的。

          我一直很厌恶各种在网络上炫富的行为,一方面,这样的人没有思想,只有继承的一些财富和挥霍的暴发户习气,另一方面,我们的国家这么的积贫积弱,人均收入 在非洲都只能算中等啊!你们知不知道,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生活,没有饥饿、战争,拥有住所、洁净的饮用水、充足的粮食,是多少人做梦都在渴望的生活啊!如果 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某个角落,也许就在印度活着非洲,每四秒钟就有一个不到五岁的孩子因为贫困而死,你还会忍性浪费粮食吗?你还好意思去炫耀自己的包包和 汽车吗?收入分配还这么的不公平,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炫耀自己的很可能是不法所得的财富?施比受更有福,去关心一些更大的事情,去帮助别人吧!   (郑人元 2013.6.25)
    发表于 2014-3-8 19: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 metamorphosis


        我对爱和善良一直都没什么思考,感觉好像是默认品质一样,这个大概也和幼年经历有关。我同意爱与善良让人拥有力量,当感受自身渺小的时候,还可能会寻求其它途径去找寻所谓faith。

        我实在不期待什么影响别人,我只是提醒自己在教育孩子爱和善良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让他认识现实社会。你可以选择做善良的人,做充满爱的人,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心灵平安,内心快乐。但是,这世上的人是不同的,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否则失望肯定会接踵而来。
    发表于 2014-3-8 19:3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metamorphosis


        化蝶贴的这篇文章我也读过,我觉得说出了很多中国现实,里头的观点我也接受。
        其实我自己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对我的工作真正有兴趣么?未必,至少不是我最感兴趣的。但是,我从事的专业能给我稳定的工作,还算体面的收入,虽然不是我毕生所爱,但是中国的教育教给了我责任心,教会了我肯思考会钻研,我可以把一份自己不是最衷心热爱的工作也做到相当不错。
        如果去做我自己喜欢的专业,可能是什么结局呢?当然这都是假设,但是我觉得一种可能,因为工作难找,可能生活中备受磨难不得以转行;还有可能做到超级出色,但是面临很高的职业风险,这个风险是锒铛入狱或者丧失生命级别的。当孩子的兴趣与特长让他往这样子的方向发展,家长还能做到淡定么?我知道我父母做不到,我对自己不敢确定,只好侥幸的想,儿子大概更像爸爸,就是个缅因静平稳稳做工程师的料,这个就只能cross the finger了。
    发表于 2014-3-8 19:4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metamorphosis

    化蝶MM,

    你能把这篇“在美国读了四年大学后对中国教育的感悟”的文章另开一个贴子吗?写的实在太好了!值得所有为人父母者看一看。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0:34: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6# 静心

    其实当你认可善良与爱时,你不用期盼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人。这又回到我的信仰问题,因为我知道每个人都与我一样,不是完美的。
    因为如此,你的心才踏实,而因为你知道上帝的标杆在哪里,所以你会心中无愧地去做一个良善的人,向着那个标杆前进。

    每一个人对于其他人来说都是环境,你不是在影响别人,就是被别人影响。做一个有正能量,影响别人的人,我感觉是我们经历生命的意义所在。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7# 静心

    我儿子上高中二年级,现在问他大学想学什么,他还是不知道,虽然他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学习非常自觉,从来不用管他什么。
    记得前一段时间,我们去初中看木兰的音乐剧,他对里面的女主角唱的非常喜欢,不禁说道,“我要是也能唱成那样就好了”

    我从他的感慨感到很愧疚,因为如果让我现在再养一个孩子,我一定会把他的潜力发挥出来,在意他的擅长之处,发展他的兴趣爱好。
    我知道儿子其实还是蛮有arts和音乐感觉的人,记得小时候,他会在厨房台子边给我们表演木偶剧,他的画也非常有意思,然而我们那时侯
    也不懂这个,只是让他不断地念书,做数学什么的,但是却忽略了培养他的兴趣。

    反观许多美国家庭的孩子,很小就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然后一心一意沿着这条路发展。

    兴趣爱好是一种能量,那种能量是你无法估测的。昨天看儿子打冰球比赛,他们队里一个男孩子平时技术没有儿子好,但是就是能进攻,
    能进很多球。我观察得到的结论是:他对进球充满了渴望,对冰球非常非常的热爱。所以我说热爱是一种你无法想像的能量。
    发表于 2014-3-9 12: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招财猫 于 2014-3-9 11:29 编辑



        孩子在小的时候,家长精力不够或孩子在很多项目中徘徊找不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而和同龄孩子比,显得兴趣单一不必在意,对孩子来说时间并不晚,只要还保持着兴趣,一切可以开始,包括学唱歌,我见过年过50岁才开始学唱歌的,几年下来都可以唱歌剧片段。小招财猫虽然体育不好,但我们刚也给她找到了她擅长的体育项目--射击,而且这个体育项目不以年龄为劣势,什么年龄都可以参加,现在她的梦想是将来给奥运会比赛做专业志愿者。

    小招财猫在国内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学,到了这里才开始学乐器,虽然到高中功课忙了,就在八级打住了,但自娱自乐的目的可以达到了。我一直认为孩子喜欢艺术类东西如画画、跳舞、唱歌,乐器,都是为长大后的业余生活增加情趣而已,至于要不要发展为职业,真要看孩子的天赋,毕竟能出成就的人凤毛麟角。

    小招财猫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我们跟她讲,人在年轻的时候对职业选择迷茫这是正常的,不必感到有什么不好的。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努力尝试不同的东西,一定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或自己能胜任的职业。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并以此为生的,大多数人的职业还是以求生为目的,但人可以通过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找到生活的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15:3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招财猫

    我觉得一个人的天赋的发掘是很重要的,越早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我自己,小的时候我的肺活量非常高,比男孩子都高很多,但是我因为自信心不高,说话声音非常小。我虽然很喜欢唱歌,调子也找得很准,但是却总唱不上去。记得高中的时候我非常喜欢音乐之声里的歌曲,尤其是大女儿和她男朋友唱的那段,我还有一个特长是发音很准,语言模仿能力很强。记得有一次过节搞活动,我们年级学习好的两个女孩唱了那首歌,颇受好评。当时我很羡慕,虽然我也可以唱得很好,但是唱不上去是个问题,而且学习不好在学校里谁也看不上呀。

    直到前年,我在这里参加了一个学习唱歌的合唱团,才发现原来唱不上去只是方法问题,因为我的肺活量很大,方法学会了后,我发现我唱得也瞒不错的。有一次,在一个朋友家吃饭,饭后我第一次敢于唱卡拉ok,唱了一首Hey, Jude!颇让大家感到意外。我才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唱得很好,如果小的时候,父母发现培养,或学校的教育环境给与机会,我想我后来的路会非常不一样。

    在很多中国父母眼里,文艺和体育好像都不是维持生计的职业。但是我觉得在美国这两个行业其实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

    上次看儿子高中的篮球比赛,看到那个教练,教练的爸爸也是教练,我估摸着在高中当篮球教练也挣的不会太多,但是我能看出他对于他的职业的热爱,他非常enjoy他所做的,我感觉我们的生活观和他们的不太一样。
    发表于 2014-3-9 17:5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好热烈!

    每每从蝶妹的好文中受益, 感激不尽!
    发表于 2014-3-9 20: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招财猫 于 2014-3-9 19:46 编辑
    回复  招财猫

    我觉得一个人的天赋的发掘是很重要的,越早越好,因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比如我 ...
    metamorphosis 发表于 2014-3-9 14:30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能吃好都不错了,大多数家庭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培养孩子。少数能够被父母用心培养的有两类:一类是家里经济条件好,供得起;一类是父母自己本身就是文娱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明白给孩子培养爱好的重要性。另外在解决生存和培养爱好哪个更重要些,大多数家长还是会选择去强调解决生存。现在中国大不一样了,大多数家长都会送孩子培养才艺,虽然很多家长给孩子培养才艺的过程中的功利心比较强。

    我觉得孩子的自信心有多种培养途径。我只是想说如果家长经济实力或精力不够,没有条件发掘孩子的天赋也不用感到歉疚,有些遗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关于以文体为职业,如果很有天赋还是可以走这条路的,但其实走这样的路也很有风险,因为在是否能走通之前,有很多未知数,家长有很多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一般人还是会选择职业上还是很现实的。
    发表于 2014-3-9 20: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回帖,信息量超大的说!
    感谢化蝶和静心妹妹认真的思辨。
     楼主| 发表于 2014-3-9 21: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招财猫

    谢谢你的好意让我不要感到内疚。

    我觉得经济条件其实不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意识我认为是最重要的。但是意识是需要经历来积累的,所以从老大那里积累的经验用到老二上面了。:(

    文艺与体育其实都是要在小时候就好好培养的,否则到大了,再怎么培养也没有用了。即使是没有超群的天赋,arts里也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可以去选择职业。比如我看他们高中演的音乐剧,有很多work可以做,导演,演员,化装,道具,音乐等等,并不是非要是主要演员。同样,体育里也有不同的位置,如有的人就善于防守,有的人就擅长进攻,还有的就守门有天赋。所以孩子没有参与经历这些过程的时候,谁又知道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联系邮箱

    GMT-4, 2025-2-7 14:50

    纯中医 chunzy.com

    Authentic Chinese Medicine (A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