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圣诞节之前的日子,学校里充满了过节的气氛。教室里布置了很多与圣诞节有关的装饰。老师也准备了许多圣诞节主题的work,许多学生家长也在这时给老师送圣诞卡、礼物。最让我感动的是收到上学期带的班孩子送的礼物。
来美国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把圣诞节当回事,从来没买过圣诞树,心里仍然是很强的春节情节。然而几天前几个同事一起吃饭聊天,听到Ms. J 最近一直忙着圣诞的采购,给老公送什么礼物呀,给孩子送什么礼物呀,给朋友送什么礼物呀,我突然意识到圣诞节的真正意义----爱。
离圣诞节还有几天的一个早上,往常都要9点多才到学校的mary突然8:20就被妈妈送到了。(mary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姑娘,她给我最深的印象是总爱嘬着大拇指,走路时,两个胳膊总抬得很高,所以协调能力还不是很好,经常跑着跑着摔倒在地,而她每次自己爬起来,都会自言自语地说,“我没事,我没事!”)
我和lead teacher都颇感意外。她的妈妈解释道,今天早上mary在玩玩具的时候,突然想到要送给老师什么圣诞礼物,就要妈妈把玩的玩具小杯子送给老师,妈妈非常鼓励孩子这样的想法,于是就马上把她送到学校来了。
我看到lead teacher非常感动,也很欣喜,有些不解,问她原因。
她说,2岁左右的孩子自我意识很强了,什么都是自己的。mary这个年龄能想到家人以外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难得的,这是kind(善良)。
Kind 是另一个支撑peaceful classroom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小朋友在circle time分享他的东西,让别人玩、看,这是kind; 当一个小朋友离开时,大家向他说再见,这是kind; 当一个孩子摔倒大哭,大家去安慰他,这是kind。
kind是想着别人,而不只是自己。
我经常听到lead teacher用kind来纠正孩子做的不对的地方,比如推人,大叫,或者影响别人的行为。而kind这个词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让我常感叹我们人性善的那一面,只是环境的影响让我们逐渐改变。
在K-1班,我也时时看到善良的行为。一次,一个小孩子拿着一个有很多小珠子的work,不小心全撒在了地上,这时很多小孩子都过来帮忙拾。还有一次在外面排队,一个孩子跑来的时候,由于地滑,一下子摔倒了,有人刚笑出声,另外有个孩子说,“That’s not kind. We should say are you OK?”
我想正是老师在教室里对善良的肯定以及榜样作用,让孩子们懂得了什么行为是善良,善良是一种好的品德。在montessori的杂志上,我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 No act of kindness, no matter how small, is ever wasted. 在一个教室里,当善良是一种美德,当这种行为受到鼓励,你看到的是一个peaceful的教室,每个孩子的心是平和的。
而我自己过去在国内的时候,从没有把kind当作孩子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受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成长乃至工作的年代,从社会环境里得到的所有的信息都是"老实“是傻,圆滑、八面玲珑才是处世之道。学校里、社会上善良没有真正被认可和提倡。老师自己一个个都很势利,厚此薄彼,不懂得什么是尊重。
好人在人们心中觉得不值,因为在我们的眼中,生命只是这一世。当人们看到好人遭遇不好,而坏人得到享福时,我们怀疑是否要做好人。“好人没好报“是人们内心思想的最好诠释。当我们只追求今世,而没有永恒的概念时,公义不存在,善良在我们的心中也贬值了。
我以前就是以世俗的标准来看老大的善良。我很不喜欢他的慢性子,内向,认为他的老实、善良太不适合这个世界了。然而正是儿子的善良融化了我这颗被世俗污染的心。
2010年夏天我们一家回国,我在北京看腰病。我的妈妈为了让我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身体的恢复中,想留儿子在北京读一年书。儿子那时只认识不到200个中文,刚在美国上完六年级,那一年是他第一次回中国。当我的妈妈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同意留下来读书。
这一年他不但因为爱和善良赢得了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友情,也从全班成绩最后一名赶到一年后的第十三名。这也是儿子的metamorphosis(化碟),这样的化碟是在我妈妈的无尽的爱中得以实现的。回到美国后,他不再是以往那个内向、不愿和别人交往的孩子,他变得幽默、自信、脸上经常洋溢着微笑的大男孩。
儿子的善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sin,并发现品德(character)才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正如前两天在Coach Tom的篮球馆,我看到一句引言,是John Wooden的,
“What you are as a person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are as a basketball player. “
从李永波、孙扬、成龙、朗朗身上你能看到反面教材,我也曾向他们的父母一样,以所谓的成功、成名的思想看待孩子,然而上帝看中的是品格,是内心的力量。
善良可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