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记得有一次儿子放学回来让我签一个字,是学校征求家长同意是否愿意让孩子参加一个关于sexual abuse prevention(防止性侵扰)的教育program。当时我一看题目,就有些紧张,心想这么小的孩子(当时二年级)能听得懂吗?这么大的话题对他们讲会不会吓着他们?犹豫来犹豫去,后来想想还是参加吧,知道的话总比万一遇上事什么也不明白的好。
于是就同意参加了。后来也没再想起这件事,直到大约一个星期之后,偶然的机会我从儿子的书包里看到这样一个本,上面写着:red flag, green flag(红旗子,绿旗子)。我打开一看,原来就是上次征求家长意见的program的教育资料。
我仔细翻阅起来,发现并没有我想像的那么可怕。恰恰相反,里面的内容倒是把我好好教育了一番。
第一页的图画了我们人的五种感官。
第二页是讲我们人会被很多人touch(触摸)
我们的父母和家人和我们有身体上的触摸。
总结一下,大部分的触摸是会让我们感到很快乐,感到被爱。
然后本子开始分类,不同的触摸让我们的感受不一样,如果有的感受让你不明白,要和爸爸妈妈讲。这里是说性侵犯的部分。
然后:绿色的触摸是让我们感受到高兴、喜欢或被爱。
身体的隐私部分,除了父母和医生检查身体的时候,其他人不能触摸。
当我看到那页绿旗子的图片,我一下子想到了我自己,我好像从来没和我爸,我妈hug(拥抱)过呢。我又问老公,(老公的爸爸妈妈来自农村,人非常朴实、善良,老公每个星期都要和爸爸妈妈打好几次电话,很爱和妈妈唠家常,关系非常亲密)是否和爸爸妈妈拥抱过?他说,从来没有。
我知道现在的孩子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大大不同于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因为我自己和孩子的拥抱也多了,不像我和我父母的状态了。
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父母这一代,尽管也非常爱孩子,却不能将爱表达出来呢?我想这和他们的童年有关系,如果他们小时候没有经历父母的拥抱,就不会习惯去拥抱孩子。
我想到了我的姥姥、姥爷,他们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极深的影响,孝顺,救济生活条件不好的人,对邻里朋友非常好。我的姥姥尤其有着非常坚强的意志,30岁 才学医,后来成为一个非常有名望的妇产科医生,对待病人非常好,经常为付不起药费的病人免费看病,对待孩子管教非常严格。但是我的妈妈却是个内向,不爱说话的孩子,学习了儿童教育,我才明白她的性格的形成和她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姥姥一天忙到晚,是个女强人的角色,妈妈从那里是得不到温柔的母爱的;而姥爷呢,则是不喜欢内向的孩子,本来妈妈性格就有些内向,于是就很不受待见。这样的环境让她更加不爱说话,内向。母爱和父爱的定义对我妈妈而言,可能只是 严格的家教,并没有在一起亲情的时间,没有被拥抱关心的时刻。但是这不是中国历代社会里家庭的典型写照吗?
我想即使是我们人能体会到的最无私的父母的爱,其实和《圣经》里给爱下的定义都相距甚远: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是无条件的爱,好像宇宙的运行被无私地供应一样,它没有任何条件,完全是付出。想想我们呼吸的每一口气,我们的饮食,我们喝的水,我们身上所穿,身体所居住的无不是来自大自然的供应。而父母对孩子的爱还达不到这个层次,还会夹杂着有条件的一面,孩子的可爱不可爱,聪明不聪明,好看不好看,机灵不机灵,会不会说话,学习得好还是不好,甚至是男的还是女的。父母对孩子的发怒,不耐心,打骂,甚至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样的爱和那来自供应生命的爱不一样,它虽然有无私的一面,但还不是完美的。
虽然没有人能做到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却可以以那个爱为自己的目标,榜样。
我又想到这两年我在montessori教 室里体会到的爱,当我发现了我自己的自以为完美的毛病---总是批评儿子这个做的不好,那个做的不行的时候,我才感悟到什么是完美的爱。当我不再用我小时候受到的老师的影响(那种批评指责)的态度去看待孩子时,我欣喜地发现我的心中慢慢萌发出一种爱,这样的爱不再是指责,而是那种有恩赐的爱, 是一种包容的爱,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爱的哺育下表现出的爱,由心底发出的灿烂的笑容,当我们之间的信任建立,孩子们体会到爱的感受是更加自由而不再拘谨、害怕,更加有信心,因此每次在墙边排队等待出去玩的时候,有的孩子就会自发地跑到我和lead teacher面前拥抱我们,我发现当我的心打开的时候,我感受到那种拥抱的温暖和爱,我也想和他们拥抱。
那么我们的父母这一代乃至向上推,中国的历代社会,无论封建还是近代,为什么都不能用行为表达出真正的爱呢?甚至多以体罚、谩骂为普遍现象呢?
因为我们在人格上不平等,同时也没有独立的人格,而是附属关系,无论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还是君王与臣子的关系。当生命没有被当做平等、独立的人格看待时,孩子就成了父母理想的替代品,或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任意指使,臣子就成了君王的奴才,要愚忠。这样的思想意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然而每个生命都被赋予一个意志(freewill),它的表现为: 你想做什么(比如你很想去上一个好学校),也表现为你不想做什么(比如你的父母想让你学弹钢琴,但是你没有兴趣,就不想做)。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例子来解释freewill就是青春期的叛逆,当一个孩子的年龄到了一个时期不再想被另一个自由意志管束,其表现往往会非常激烈,还有就是当夫妻的一方力图改变另一方的意志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一个人的自由意志有多强大。
这个意志有一种属性,就是自由性。因为有了这种属性,人就有可能做好的事,也可能做一些很不好的事。中国的儒家思想从人表现的现象中明白这样的意志如果没有约束和限制,社会的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就会混乱,比如一个孩子不听父母的管教,肆意凭他的自由意志行事,这个家庭一定不安宁,因为这个意志里还有一个属性,就是自私。当一个社会 人人自私,人人为己的话,你也可以想像会是多么混乱。我能想到的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北京的路口经常碰到堵车的经历,没有人让,只有往前挤,于是大家越挤越堵,最后堵上好几个小时等警察来了才能疏散开。这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自私表现,才会出现群体、社会的乱。于是儒家思想就要用“孝”,五伦的礼教来约束人的不良行为,以达到所谓的“和”。这样的约束是建立在让一个生命意志去服从另一个生命的意志的基础上,是要有尊卑之分的,这样尊的那一方才能更有威严,权柄, 才能克另一方的那个自由意志。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伦理关系你就可想而知无法让双方感受到人格的平等(人在格位上是平等的,既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命,只是来到 这个空间的先后顺序不同而已)。因为当位尊的这一边要管束位卑的那一边时,很容易把自己当作完美无缺陷的,于是就有了“架子”,“官气”“父母的尊严”、“老师的威严”等等,说别人,自己却做不到,说教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人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却看不到自己的不完美,而把自己当作完美,当位尊的要求位卑的这一边的时候,就会总是指责,批评,而且还不能有爱的表示,否则就丧失了威严。从小到大,我对老师的感觉都是害怕,从来没有感到过爱。而老师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学生成为老师后,或去别的工作岗位后(如医生,护士,服务业等),我看到的培养出的一大批人,不是一副苦大仇深的脸孔,就是一副他是爷,别人都是孙子的高高在上的脸孔。这是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通病。
只有当人格平等的时候,你才会看到老师不是用呵斥,动不动骂你没用,笨的方式来教授或灌输你知识,而是用讲理(reason),引导的方式和你互动。这就是榜样(也是民主)的表现,作为学生,你感受到的才是尊重,你不会害怕被骂。相反地那一面就是专制,表现在家庭如此,表现在国家同样如此。而当人格不平等的时候,不仅使位尊的这边的骄傲无限放大,同时也让位卑的那一边感受不到什么是人格平等,什么是尊重,能感受到的是奴才或不敢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状态,要迎合、奉承才能把事情办到。两边都不懂什么是真正的尊重。
当一个老师把自己放谦卑,时刻知道自己不是完美的,而且知道自己的价值是给年轻的生命做榜样,示范,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心灵的哺育,才是在正面影响另一个生命。我看到lead teacher自己做错事情或误会孩子向孩子道歉说“对不起”,这就是在立体的行为示范,都是切身地把孩子当作平等的生命对待,让孩子体会到人格的平等,才会学习真实,才会不虚伪,才会学习到每个人的不完美,也会更宽容,才不会长大后成为另一个只会要求,而不会做示范的父母或老师。从带皎皎和与所有的孩子的互动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老师时时刻刻都在做榜样,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孩子只有从与老师父母的平等人格的互动中才能学习到真实。
我们一家搬到纽约州后,每天早上开车送老大上学,停车在学校的一个建筑物旁让孩子下车,我看到一辆车接着一辆车,孩子门下了车,径直往大门走去。前两天,我 注意到一个男子总是站在那里,脸上洋溢着微笑,孩子走近的时候,他就会打招呼,然后帮他们开门。很多天以后,我发现还是这个人,就对儿子说,“这人怎么天 天站在这里呀,是不是食堂的伙计?”他漫不经心地说了句,“什么呀,那是我们的校长。”啊!校长?!我又是被震惊了一下,因为儿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曾经意 外地发现每天在门口迎接学生的竟然是他小学的校长。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概念对我而言怎么还是感到的是意外?我想因为我在中国所经历的都是相反的现象, 所以我才总觉得是不可能的。
当人有了独立的人格,才会有胡适和蒋介石在一起的时候那种谈笑风生的风骨,否则的话就是右边那位北大校长奴才的媚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