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狗剩他娘 于 2014-6-3 00:02 编辑
非常感谢静心的贴,昨晚看了,虽然确有为煽情而煽情的嫌疑,但不得不承认煽情的功力深厚。
巩俐演得挺好,角色正是适合她演的那一型,跟"活着"里差不多。每月五号的镜前梳妆庄严而凄美,一些失神的表情令人怜爱。另外,题外话,从一些镜头里看出来她确实有点苦相。
陈道明演得几乎无懈可击,每个细微神情都把握得到位,尤其是当冯婉瑜听到他弹钢琴,似乎认出他的时候,他所表现出的那种如同受了委屈的孩子般的,却又强自压制着的哭泣,让我也不禁动容。
丹丹的演员演得也很好,年轻人为了向上的不顾一切,后来不被妈妈原谅的委屈,和回忆起"方师傅"的不堪和屈辱,都演出来了。
故事的构思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当陆焉识的身份在冯婉瑜眼中变成"念信的"之后,其实有一个开启新爱情的契机。正如丹丹说的"如果你就是要对她好,照顾她,那 她认不认你是陆焉识,又有什么关系呢?"而陆焉识生病时冯婉瑜送饺子的关怀,也说明重新开始并非全无可能。但导演显然没有沿此线发展,而是让他们永远陷入五号接站的梦魇之中。片尾,陆焉识空洞的眼神证明了,他们没能挣脱这种魔咒。
构思故事什么的其实都是瞎说,主要是这给了我一些启发:你的identity(这个字在我的理解中包涵了名字,社会身份,外貌,躯壳,...一切有形,看得见的东西),和住在你identity里的灵魂,究竟哪个是你?如果陆焉识不那么纠结于冯婉瑜是不是认出他的identity,而是以他的本心去爱护她的话,这个故事可能就不是悲剧了。
由此,我想到婚姻中的爱情。当时光流逝,昔日的爱情不在,住在你身体里的你,和住在他/她身体里的他/她,能不能再相爱呢?实际上,每一刹那,不都是如此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陆冯二人的悲哀,不也是很多夫妻的悲哀吗?我们是不是也像冯婉瑜一样,生活在当初的爱情里,就像选择生活在梦里一样,不愿醒来。许多人也会像陆焉识一样,执着于自己的identity。
这样说来,结尾反而更具启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