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成为会员,享用更多功能,查看更多专业帖文。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metamorphosis 于 2014-3-11 16:29 编辑
Valentine讲述的是爱,孩子们也在教室里从各个方面学习爱。心的形状是爱的表示,于是许多work都以心的形状介绍给孩子们做。比如用镊子把许多红的心状小东西从一个容器里夹到图形match的碟子里;比如在一个大的塑料箱子里,老师放了很多包装纸和玫瑰花(valentine送礼用的那种包装纸和布玫瑰花),让孩子用手抓,去感受;还有几张照片贴在架子上,有爷爷奶奶亲吻孙子孙女的画面,有水晶石材料的心的图片等等,窗户上孩子们还可以用心状的薄塑料贴在玻璃上。有一天的snack,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做心形状的cookie。在gym里,老师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心状的气球,让大家拍着玩。在circle time, 老师讲爱是什么。这是用各种感官的接触去学习valentine, 了解爱,而不是只是找几本书让孩子们读而已。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印象很深刻记得一个表姐夫,是上海人,人很聪明,思想活跃。后来去少数民族地区当老师,遇到我的表 姐,结婚了。我在家里的时候和他有几次接触,他当时说了一些非常难从正常渠道听到的话,他说,“我们的课本里从来教孩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要我 说,应该教孩子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才对。”我当时听了,很新鲜,又有些觉得是不是有点自私了?因为爱国主义从来都是我们教育里最高的标 准了,你要是不爱国,那简直千夫可指,罪大恶极。
现在学了儿童教育,知道爱确实不应该抽象地教。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的概念都是空白的,冷,热,大,小,前,后,左,右,一切一切的空间概念,物理概念,道德概念都是要立体地学到,家长是最好的导师。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要通过play学习, 家长要做role model来show给孩子看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
对于孩子们而言,他能最好的学到的是他能感受到的东西,经历的东西,从来不是说教的东西。国家,人民,社会主义这是多么抽象的概念呀!而爸爸妈妈的爱才是他们真正能感受到的。但是正是爱国主义的旗子成了许多人违反了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基本价值观的遮羞布。
在国内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个广告,最后点睛之笔的结束词是"国家好,个人才好。“我怎么听怎么觉得说反了。国家是什么?是每个人组成的。如果大部分的人都感觉不好,那有什么好的呢?即使是这个国家多强大,但那只是面子,里子是生活在里面的每个个体。
爱的教育是靠老师,爸爸妈妈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我从学校的老师那里从来没有体会到爱,我想这里的很多人体会不到我所体会的是因为能来北美的中国人基本上都是国内的精英人 才,念书都很厉害,老师肯定爱都爱不过来的。和老公曾经探讨过这个话题,他从小在家是长子,长孙的,家里的宝贝,在学校又因为是老师的孩子,再加上人很聪 明,学习从来不在话下,所以他说他体会不了我的感受。我想说的是老师的爱应该是对每个孩子,而不是只是学习好的。老师应该能看到每个孩子的特质,优点,而 不是只是看待学习。几天前,和一个中国朋友聊天,讲到孩子如何适应幼儿园的时候,她说了一句,说我们的孩子一般语言能力还不好,文化环境又生疏,不太好讨 老师的喜欢。我当时就反问了一句,为什么要讨老师的喜欢?老师应该喜欢每一个孩子。我感到“讨 老师喜欢”这个词也是个比较反映我们社会的特色词语。但是却是不正常的。
在家里,我知道妈妈爸爸爱我,但是他们的表达让我体会不到。因为也是学习的问题,我看到的总是不高兴的面孔,总是发脾气和不耐心。
爱是什么?
有一次我在教会发的邮件下的签名看到这样一句话,“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从来在我脑子里只是有抽象的爱,一下子被这句话具体明白地告诉了我,我理解的爱含义太窄也太模糊。
这个具体化的概念也让我想到自己对孩子发脾气,没有耐心的一幕,我感到非常惭愧,我做不到不轻易发怒。。。。
这种爱让我看到了一种最高境界,它是一面镜子,它无时无刻不映射出我的不洁;也是一个标竿,让我知道向哪里看齐,让我心中对那种圣洁深感尊敬和仰慕。
学习儿童教育的时候,我有幸接触了好几家收养中国女婴的家庭。因为做一个independent study,我的题目是对比华人孩子和美国家庭抚养中国孩子在语言、智力、social几方面的发展,在教室里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对他们的父母也进行了采访。对于很多美国爸爸妈妈们那种超越种族、家庭的爱,我感到非常感慨。
Hananah的妈妈是个牙科护士,第一次见到她,正是去牙科诊所洗牙,她非常兴奋地看到我这个亚洲人,因为我们当时住的小镇只有几家中国人,她热情地给我看她收养的中国女孩Hananah的照片。女孩被收养的时候是一岁左右。后来我学的一门课需要采访Hananah的妈妈,从中了解到孩子的一些情况。比如夜里睡觉经常惊醒,到一个新地方很不踏实,要和妈妈一直呆在一起。其实这个状况就是Ericssion理论里讲到的孩子0-2岁期是建立信任感的关键时期。由于caregiver的不固定,Hananah的信任感一直无法建立。被收养后的几年里,我看到她的美国爸爸妈妈充满爱与耐心地帮助孩子重建信任感。同时这个家庭也非常鼓励孩子学习中国文化,让孩子认可自己本身的identity。
同一时期,我也接触了很多其它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有的专门收养有问题的中国孩子,如裂唇的,手有残疾的等等。一个美国妈妈还没有去中国之前,就已经把照片都寄到了孤儿院,好让孩子先从照片里熟悉他们。
我很惊讶于他们和我所熟悉而知晓的我们的文化里做的不同,他们不在意种族、也不在意血缘的关系,他们在意的是这个孩子是否今后对自己的identity的迷茫,他们在意的是如何教育孩子认识爱,让爱来融化自己被遗弃的那不好的一面。
同时我也对我们文化里重男轻女的风俗非常鄙视,我们和印度是两个遗弃女婴最多的国家,正是孔子的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即使是现在我的亲戚中也因为这种思想而产生很多矛盾。
我的公公是个农村的教师,但是男孩再多也不嫌多。为此,老公的两个弟弟,一个为了生男孩,老婆不辞辛劳地生了五个孩子;另一个看到生这么多孩子的辛苦和经济罚款,堕胎堕了不下三个,最后还是生了三个才得到男孩。
虽然公公婆婆对孙子辈的孩子们都很爱,但是女孩和男孩毕竟在态度上是不一样的。而由此引起的别的孩子的心里问题是无法避免 的。而生了五个孩子的那个弟弟因为家里实在养活不了这么多孩子,老二小的时候就送给了她大姨抚养。抚养几年后,才回到家里。但是这样的情况也对孩子的心理 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不久前,她突然因为怀上孩子要闪婚,而且是在爷爷刚刚去世没有两个月的情况下。大家谁劝也不管用,而且是家里谁的电话也不接,对自己的 爸爸和姐弟妹们没有什么信任感。我后来问,才知道抚养她的大姨家不知给她灌输了多少爸爸妈妈不要她,对她不好的思想。这让我想到了在北京青年报上看到的一 个在耶鲁上学的被美国家庭抚养的中国女孩的故事,这个女孩叫夏华斯,一个月被遗弃,她的妈妈margret cook是一个小学老师,收养了她。夏华斯被妈妈养育得热爱中国文化,会跳中国舞,会滑冰,会用筷子,会包饺子,做麻婆豆腐。在寻找妈妈的启事中,她写道:“爸爸,妈妈:我非常想念你们,谢谢你们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希望有一天能拥抱你们……”我看到这个女孩和妈妈的照片上,女孩自然的笑容让我感到非常温馨。
这是爱的教育。反观侄女的情况,她的心中一直充满着怨恨,被遗弃的苦涩,她幸福吗?
我思考的是这种教育的背后的思想,而不是国家,东方或西方的界限。我看到的是对生命的价值的重视,这种在乎超越国家、文化的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