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7-17 09:4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後由 amengcat 於 2013-7-17 09:43 編輯 0 a- E9 L, e) [) s# o
: v# S+ `$ C* Lhttp://groups.wenxuecity.com/dis ... =1665&pid=29290+ g3 _3 N d, s/ b) F- q9 a/ Q
; ]& X' L# X l2 N8 r% Z
上海又开始新一轮的禽流感了
0 k3 q. l/ \" D$ O# m# x
# y& B2 E! `# N2 u! x$ U冬青夏荷:
- N2 R( z4 P4 @ l# T3 o) s
) a* R2 @0 q6 n1 S郎中,你以前发过贴讲过上次那个SARS,这次这个是不是类似的?谁给贡献下那个帖子?搜索有时候也搜不着。谢谢!
: j( J7 Q# j! ~- [
5 l8 a6 z( Z4 h5 ~
' u/ n. q( y/ Z( }1 iephd:
6 m: ~/ H3 T1 h/ w
: D9 x8 q* K0 ^; u' b按[倪][海][厦]的招基本上不用咋辩证, 就直接上大青龙了. 不过他已经挂了... 死无对证啊..8 A- ` q2 K e
: I6 @! b$ m3 Z$ n9 `5 a
4 J4 X5 K' D0 L( @8 E蒙城一郎中:
8 R! a2 k+ x# F% x6 {6 `! s/ Z! d
6 t! Q5 z% x) p9 `' ^如果拿西医病名套中药方,无疑是错误和无效的。关着门吹和临床上阵抗击病毒是两回事。任何一个病毒,不同的人感染,有不同的症状,并非单一的症状。
1 L) J8 h3 @: R6 f/ W无论是蒲辅周抗击乙脑,还是邓铁涛抗击非典,都不是一个方剂通吃。中医的成就不在于吹能治好西医不能治的病,而是实践与临床上得到患者的认可。吹得好,不如疗效好。+ n* ?6 A& E' y, F
从目前的症状及发病规律,以及中医诊治病案来看,
B! V! y( r) j4 R/ Y* o0 y% W3 K/ R& `+ @# W! R% r& o
禽流感,带有明显的温病症状,同非典一样。0 t& ?* b5 i* q2 l
. X( P9 U& l# f
邓铁涛的《论中医诊治非典》一文,有借鉴意义。; [, a; H z$ G
5 O' V; s' l7 y
http://wenku.baidu.com/view/e889f0717fd5360cba1adb2c.html: C: Q% |) u$ R$ D
# ~4 ?% e7 k" ?' j! s
! X% E7 T: F; ?9 C0 K冬青夏荷:
4 W0 V7 f/ o( s% V5 R9 w" b8 H9 J8 u# z
这个很详细啊,不过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囫囵吞枣地看了一下,慢慢体会,大家发表看法啊!! @6 L6 s8 K" T+ A
; Z# k" z: Q* v- w
$ k! ?, j6 V2 J舞女:6 C' b' J/ [* M1 D& `
% |! w; T3 I( Y6 I- g
哇。早期中期很多都用到生石膏耶。高峰期用水牛角。都是要把热度降下来。。。这篇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谢谢郎中。但是打印不出来。。。 3 G3 y7 `" q$ f) s6 ?
=======================================% ~2 E+ v" T4 B( F. x
大青龙不是发汗的吗。为什么要用在温病这里请问。
2 e; R- o: @7 B |' [7 p. t
6 i# H1 `5 ~/ T: Q5 ?9 i# i1 i' s& w
& L0 Y- h; ?. K- B( V, k蒙城一郎中:, n* Z- _$ v1 O
, u8 |' h& R: Z l. _* U* f9 Z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1 Z, p+ Y5 X# M
- [5 @ i" P" w5 C0 E/ B温病中的湿温初起,湿遏卫阳阶段,有无汗、恶寒不重但身重、头目水肿、烦燥、乍有轻时(偶尔会有一时的减轻),脉浮缓的阶段,可用大青龙汤。6 @6 P, \. K! [3 _6 J
3 `: E1 v* `8 Z( _8 b. }/ \% c
温派中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应对,是担心大青龙汤是发汗峻剂,恐汗出不止而阴液俱失。有点担心过头,主要原因还是温派大佬叶天士怕石膏所致。
! R( v3 B4 z' ]9 @7 `$ k {
: X( \/ F$ n/ o5 e* Q+ T4 G* M2 M! M% C \
ephd:
5 l5 C9 W0 u! k! y( M
) ?! B3 K+ N1 u/ u& @6 P: J- o( r这篇文章以前看过没有太注意, 现在能看懂一点点了. 每个方药仔细查询之后发现又看不懂了.没有临床两眼一抹黑啊......./ F* [- S" m2 e" j( Z& o& P
8 N+ k3 _. s: a( u
还是陆游说的那句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1 j) e: n, Z$ `7 \* x+ {
6 ^8 e, A8 v3 R4 |! h: A
. O4 Y4 W; r+ T& k- N0 [+ X; x猫猫85:
/ f# M v" { v3 ~# v N& B2 |* f4 ~8 ]
邓铁涛-论中医诊治非典 2003-05-011 N0 |2 ~; |3 P, r2 w+ v' z; B+ s$ _
. \; I, t' V. s, i: u: Y1 W
中国中央电视台的开播格言——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可以看成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导言,中医振兴的指针。千万不能丢掉中医的精华,空想创新。当然世界各国文明也在传承之内,但世界人民都希望我们把中华优秀文化传给世界。& n6 ?# H2 p. u$ a8 ~
1 L) f i2 @8 Z9 X4 u 一、战胜非典我们有个武器库
4 |3 ^9 c8 Y8 K* f+ S
1 @2 t7 l! ` a! i4 t6 c 非典是全新的疾病,为20世纪以前所未见。无论中医与西医都遇到了新问题,中医不能袖手旁观。我认为对病毒性疾病的攻克,中医自有其优势。从历史可以 上溯至仲景时代,他宗族素多,十年不到却死亡了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这个七就包括流行性病毒性疾病。故1956年石家庄流行乙型脑炎,师仲景法用白虎 汤疗效超世界水平,并不因为中医无微生物学说而束手无策。1957年北京乙脑流行,白虎汤效果不明显,蒲辅周用温病之法,疗效又达90%。1958年广州 流行乙型脑炎,我曾参加救治,为暑热伏湿之证,凡舌苔转厚者必不死,暑湿得外达故也,统计中医之疗效亦达90%,且无后遗症。上世纪六十年代广东麻疹流 行,番禺等地麻疹肺炎死婴不少,我校医疗队所到之乡村,用透疹清热之法,死亡病例便被制止。广州上世纪六十年代亦曾流行流感,用吴又可法——达原饮又收到 良好的效果。& R! q5 d4 x& W/ M6 E* t6 p" r
- z' N1 O: k% a
国家七五攻关科研项目——流行性出血热之研究亦显示了中医在治疗急性热性传染病的成果:南京周仲英研究组治疗1127例流行性出血热,中医药组治疗 812例,病死率为1.11%;西医药对照组治疗315例,病死率为5.08%(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江西万有生研究组治疗413例, 中医药组273例,病死率为3.7%;西医药对照组为140例,病死率为10.7%(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由于时、地、人等有关条件不 同,周氏、万氏的辨证论治完全不同,周氏治疗以清气凉营为主,万氏则以治湿毒法为主。此病西医同辨为病毒性疾病,按西医理论,病原相同,治法必同;但中医 治疗如果两者对换,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病原体只能作为中医辨证论治的根据之一,诊治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
) j u5 |. A& E7 A
. E9 Q% g. d& ? 这些事例说明中医辨证论治不把着力点放在对病原体的认识上,而在于病原体进入人体后邪气与正气斗争所表现的证候,这些辨证论治的理论及方法历传两千多年,的确是战胜“非典”的武器库。
! {, d8 C: v. V; b; x4 d+ W) s8 \& S- l! z: B* X1 V
二、战胜非典的理论依据与特色
" s+ R' i4 ]6 T# Q1 k. ^1 W* Y9 G. Y; E- z7 Z7 G' H" x4 F
世人多不理解为什么中医没有细菌学说,却能治疗传染病,对病毒性传染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因为中医走的是另一条道路。
& H8 P+ R+ o& C- k5 h& R( @" d# h% S0 C2 z0 \
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但细菌早已被概括于“邪气”之中。吴又可的戾气、厉气、杂气学说,已非常接近对微生物的认识,可惜明代无光学上的成就,致未能进一 步发展耳!但温病的病原说发展到吴瑭,却使中医理论从另一角度认识了发热性传染性及流行性疾病,提出独特的温病的病因理论。这一理论,即使在今天看来仍具 有极高的科学性,足以破解中医虽无细菌学说,仍然能治疗急性传染病之道理所在。, W& E+ m3 }' t9 G/ i; {0 L- }
% }% W7 N! w8 s1 ]# F
吴瑭《温病条辨•原病》篇专门论述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疗与预防等方面的问题。其中关于病因理论的论述共三条。吴瑭曰:“叙气运,原温病 之始也,每岁之温有早暮微盛不等,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相加临而言也。”吴氏继承传统之理论,承认气运的变化是温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他承认吴又可戾气之病 因,但温病不能统由戾气所致。他最后补充流行病发生的微与甚,还与凶荒兵火之后有密切的关系,即他承认大自然的变化规律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大自然的变化 既作用于人体,也影响致病物质的生长与广泛为害,又创造性地提出地理气候及社会因素与发病有密切的关系。) ?" {* J- w* L4 `- n {/ i* Z
7 X7 w- B) t& z8 X
《温病条辨•原病》篇:“〈阴阳应象大论〉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吴瑭注曰: “上节统言司天之病,此专言人受病之故。”瑭按:伏气为病,如春温、冬咳、温疟,《内经》已明言之矣。亦有不因伏气,乃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如前所列《六元 正纪》所云是也。此二者,皆理数之常者也。更有非其时而有其气,如又可所云戾气,间亦有之,乃其变也。温病之形成有内因与外因两大因素。“喜怒不节,寒暑 过度”而致“生乃不固”,说明正气内存的重要性。“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说明“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冬天属阴,寒亦属阴,两阴相重,与正气相持(伏 气)不即发病,至春天乃发,便成温病,总之用以说明邪正相争的观点。吴瑭承认吴又可的戾气这一致病物质的存在,承认戾气与司天时令现行之气同为致病物质, 其区别为引发疾病之轻与重,是一般还是特殊的发热性流行性疾病。; h- R3 v D# H7 p8 g1 j
1 r! o. e7 |( Z, M0 m 《温病条辨•原病》篇:“〈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吴瑭注:“《易》曰履霸坚冰至,圣人恒示戒于早,必谨于 微。记曰:凡事预则立。经曰: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圣人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一节当与月令参看,与上条冬伤于寒互看,盖谓冬伤寒则春病温,惟藏精者足以避 之。……不藏精三字须活看,不专指房劳说,一切人事之能动摇其精者皆是。即冬日天气应寒而阳不潜藏,如春日之发泄,甚至桃李反花之类亦是。”这一条强调 “内因”在发病上的重要性。其冬不藏精须活看之说,是吴氏的创见,吴氏把冬伤于寒与冬不藏精互看,统归之为内在致病因子,并处于重要之地位。吴氏之论符合 唯物辩证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即内因是物质变化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B: B3 O: I" u' s8 f! U( a
1 d Z; H9 [* h. O4 R, \3 ^1 k7 l4 C 总括言之,吴氏之病原说为:(1) 岁气、年时(气候与环境因素);(2) 藏精、冬伤于寒(人体内在因素);(3) 戾气、时行之气(致病物质)。; u, I8 q3 N" h
6 ^; Z7 O' W, l5 M# j4 m 气候环境——致病物质活跃/ W+ m" Z8 i, \- M$ u, X
+ {( m! g: t# e8 F1 w) J" B) N! _ 发病的变化——正气不足以拒邪 g! E. s- J3 v9 T
0 |- t! ?% o, n 这样的病原说比之只重视病原体的现代医学理论似略胜一筹。当然吴氏对于微生物的认识与现代微生物学相比,就有天壤之别了。如果我们今天把微生物学的知识,取代比较含糊的戾气与时行之气,那就是比较完满的传染病流行病的病因学说了。+ ?9 P: W2 Z5 {
1 y% n2 P, g/ P: c1 M 我们的治疗不是只知与病毒对抗,而是既注意祛邪,更注意调护病人的正气,并使邪有出路。正如叶天士所说,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结,势必孤矣。这是一个多么高明的战略啊!$ c# n7 K# r- G' [7 q1 \
) k0 P! F' D. \! l
中医注意祛邪或透邪,不是杀病毒。所谓祛邪,叶天士认为可以汗解,也可以从小便去,而仲景早就有三承气汤之法以祛邪,吴鞠通又将三承气汤扩而广之,还 有杨粟山升降散之法,可谓丰富多彩。西医知道发汗可以退热,今天不少青年中医也学了西医用退热针退热,而不知应该以微汗出才能祛邪,大汗淋漓病必不除。大 汗能退一时之热,过后又热。西医还有一个理论就是高热会损脑,故一遇高热便用冰敷,不知一冰便使邪气内伏,邪无出路,病必缠绵或有后遗症,特别是乙脑之类 属暑热之证。前人说:“暑当予汗出勿止”,故中暑证冰敷者多死也。中医之三宝是高热护脑的圣药,但今天的药监部门又认为三宝有重金属!药监部门无中医药之 才,中医则无权,可悲又可叹!2 N) ^+ |+ ?# h9 ?
% c) g, R4 g: l1 K Y) I' }# n 我们的中青年中医,学了不少西医这应是好事,但欠缺独立思考,更因中医教育把四大经典作为选修课,便放弃了中医的辨证思维,以西医理论为指导,对非典 之发热病人,不敢不用抗生素,还认为可以对抗继发感染之类,而现在的新抗生素强力杀菌也强力抑制病人的正气,使人体菌落失常。而中医若辨证准确,因势利 导,增强正气后邪可拒。故非典不宜随便使用抗生素,白细胞偏低便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之一。中医有扶正驱邪之法应注意善用之。故非典后期往往可用人参以培其根 本也。仲景的人参白虎汤早就启示我们了。
1 h+ I6 N; l$ l w* s8 F& E
% m' e K4 z( o+ Y# }; z( u, M 三、非典属于春温病(伏湿)
$ U4 A8 D8 d' R# @8 C
( | p5 i7 z, J- p 根据广东省中医院收治本病患者112例的临床观察和初步总结,我认为该病属于中医春温病伏湿之证,病机以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并易耗气挟瘀,甚则内闭喘脱为特点。非典中医治疗方案:, ], Q2 c8 ^6 g; q- m1 X: J
6 F5 ?) F( ?0 |% ~/ M& Z: d
(一)早期 多在发病后1~5天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 Y6 J. ]- F! C- G
% s; `3 z: i' S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 {3 T* P3 s! @# L
5 H7 T2 @; P" ~2 H; M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 v9 b4 @" h Q& y- Y! q& L
1 L- J/ S Q$ r1 o# a* | 方选: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 Y+ Z- p) M) Y0 Y" y) V' m
4 [& b" D8 ?* M" X0 ]! n6 g' v: ?4 k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蔻仁5g(打、后煎)、竹叶10g、厚朴6g、生苡米20g、法半夏10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衣6g、苍术6g、青蒿10g(后下)、黄芩10g。
/ y3 B& J( p9 z) a" O* L
8 T; {" U0 s0 H 湿重热不明显,亦可选用藿朴夏苓汤加减化裁。
( Z/ h) s) a8 [/ _, J# D( j/ R9 N1 h) _: T9 s: c D# W
2.表寒里热挟湿证:症见发热明显,恶寒,甚则寒战壮热,伴有头痛,关节痛,咽干或咽痛,口干饮水不多,干咳少痰,舌偏红,苔薄黄微腻,脉浮数。
& x7 z/ R' ]. `
0 N [/ i: Q j i( j" V3 c 治则:辛凉解表,宣肺化湿。
( \% R/ ~& p3 y6 R r# J
7 Q0 O$ N/ {, h( Y4 v 方选:麻杏甘石汤合升降散加减。
* T7 u. B8 W( r0 d. l3 X1 p3 C3 }" c
药用:炙麻黄6g、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炙甘草6g、白僵蚕10g、片姜黄9g、蝉衣6g、薄荷6g(后下)、连翘15g、银花15g、黄芩10g、芦根15g、生苡仁20g。
/ V) L! |( s# n3 ~$ x2 |0 U" e' B+ d7 Y, x: U( o' C! F
(二)中期 多在发病后3~10天左右,病机以湿热蕴毒、邪伏膜原、邪阻少阳为特点。治疗上强调清化湿热、宣畅气机。
0 w% \1 z3 x5 S, w% J; n: L7 A ]4 w7 ]1 ^ H% P
1.湿热蕴毒:症见发热、午后尤甚,汗出不畅,胸闷脘痞,口干饮水不多,干咳或呛咳,或伴有咽痛,口苦或口中粘腻,苔黄腻,脉滑数。
' B2 O9 ^5 q4 q9 v
2 ^6 E7 p$ T8 X5 ^5 U# ^5 l 治则:清热化湿解毒。* A& c, y1 p; v- c$ c |4 K3 l
/ g) s3 E/ p+ t8 Z
方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w. c& ]1 |6 [0 x6 S! `3 k; f8 W- S
药用:生石膏30g(先煎)、炒杏仁10g、茵陈15g、虎杖15g、白蔻6g(打、后煎)、滑石20g、法夏10g、僵蚕10g、蝉衣6g、苍术6g、姜黄10g、石菖蒲10g、柴胡12g、黄芩10g。
U$ O! B& r1 ~2 ^% H/ ?/ ~! v7 \ P; @* ^
2.邪伏膜原:症见发热、恶寒,或有寒热往来,伴有身痛,呕逆,口干苦,纳差,或伴呛咳、气促,舌苔白浊腻或如积粉,脉弦滑数。8 g: X# v1 B u6 K7 A9 n2 O
, H: A6 ?% o4 _- {7 r# j 治则:疏达透达膜原湿浊。' \ m) V( A7 Q
5 Q' ]) m, a) t2 c% X+ l: I( T
方选:达原饮加减。* H( |; `4 ?. D8 o6 l8 W2 d: U
* E+ y+ {* U. [2 Q. L) o
药用:厚朴6~9g、知母10g、草果1~3g(后下)、黄芩12g、柴胡15g、法半夏10g、杏仁10g、生薏仁30g、滑石20g。9 [* a( b" z5 k: T* H; \
$ n/ ?+ X& U9 j+ S3 t+ Z 3.邪阻少阳:症见发热,呛咳,痰粘不出,汗出,胸闷,心烦,口干口苦不欲饮,呕恶,纳呆便溏,疲乏倦怠,舌苔白微黄或黄腻,脉滑数。' j3 \+ G" B5 f, @# ]
) r `( s) b5 J Q2 a1 N$ f" j+ F 治则:清泄少阳,分消湿热。. m2 A0 d" h' {" e7 Q
* b! e( v: H3 P3 p; w: w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
9 _3 s( ?' X: k' ?6 c) B
! G# }! }& e ~ I5 E 药用:青蒿10g(后下)、竹茹10g、法半夏10g、赤茯苓15g、黄芩10g、炒杏仁10g、陈皮6g、生苡米30g、滑石20g、青黛6g(包煎)、苍术6g、郁金10g。
. f. x/ | n- u/ E8 M9 a; _% G/ u' t* a, [3 Z
(三)极期(高峰期) 本期多在发病后7~14天左右,临床的突出表现为气促喘憋明显,或伴有紫绀,病机以湿热毒盛,耗气伤阴,瘀血内阻为主要特点,少数可表现为邪入营血,气竭 喘脱;治疗在祛邪的同时必须重视扶正,可选用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犀角汤等加用活血化瘀之品,并静脉使用参附针、参麦针、丹参针等。
! p% d! U ]3 R r- n2 ?. j. T) V( l
* u! @ Z) K) L7 D( A3 p 1.热入营分,耗气伤阴:症见身热夜甚,喘促烦躁,甚则不能活动,呛咳或有咯血,口干,气短乏力,汗出,舌红绛,苔薄,脉细数。
" c" D1 i, O U3 F3 h. v! S4 X' E" @/ @
治则:清营解毒,益气养阴。
- T3 z6 X1 B# H9 Q- H- a, f/ t9 w0 v5 B
方选:清营汤合生脉散加减。
- F) F0 Y' |# |" \! Q7 V
8 W3 q; a4 |& V2 H% O; a5 W7 l 药用:水牛角30g、生地15g、玄参15g、银花15g、西洋参5g(另炖服)、麦冬10g、山萸肉15g。并可静点参麦针以益气养阴。/ i" q# G# i: X# c4 N' S
$ ^7 y4 N/ _; G, N
2.邪盛正虚,内闭外脱:症见发热不明显,喘促明显,倦卧于床,不能活动,不能言语,脉细浅数,无力,面色紫绀;或汗出如雨,四肢厥逆,脉微欲绝。% [ C) f" l0 Y+ c, ^
$ C$ a% L' N0 E- ^1 O
治则:益气固脱,或兼以辛凉开窍。; a, V: w+ U& p" z
3 k* x1 ^+ f: J; i) V* `" }" W
药用:大剂量静点参麦针或是参附针,并用参附汤或生脉散(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
( `9 j9 N5 x4 V5 R; I6 D4 c! s2 R* U5 \& h' X4 C" a& F
(四)恢复期 多在发病后10~14天以后,病机以正虚邪恋,易挟湿挟瘀为主要特点。主要证候有气阴两伤,气虚挟湿挟瘀。治疗强调扶正透邪,并重视化湿、活血。
# M5 n8 k* T9 b+ I# {2 x9 o, t* p% n# g4 @8 c B: V$ N! Y& U+ M4 f
1.气阴两伤证:症见热退,心烦,口干,汗出,乏力,气短,纳差,舌淡红,质嫩,苔少或苔薄少津,脉细或细略数。
3 m! {! e; B8 U6 S/ g% g& z' y
% n" H% ^+ Q0 E# a% s( b 治则:益气养阴。6 W' \) G; V8 c' G% y' A- U
( L% l% h9 }/ b; \6 k/ H
方选:参麦散或沙参麦冬汤加减化裁。; H& r1 J. k3 z4 c; ~8 X/ |
3 q4 ~. V$ i% x I5 l
药用:太子参15g、沙参10g、麦冬10g、白扁豆12g、炙甘草3g、山药10g、玉竹10g,法半夏6g、芦根15g。
( s# S+ a4 H [1 _/ d+ N' z: z/ c$ d! D( E2 C: p# T
2.气虚挟湿挟瘀证:症见气短、疲乏,活动后略有气促,纳差,舌淡略暗,苔薄腻,脉细。
1 \0 [; n. T9 @' C
$ M6 J3 A9 K, j9 Q 治则:益气化湿,活血通络。
. @, W! w3 E8 o) g I3 b( G
4 Y8 S) A2 k6 r; W+ B 方选:据虚实不同可分别选用李氏清暑益气汤、参苓白术散或血府逐瘀汤等加减化裁。. ^( Z" S6 L' Z2 L
; ]% O4 z$ s K& t6 i. F
药用:太子参15~30g、生白术15g、云茯苓15g、扁豆10g、生薏仁30g、佩兰10g、郁金10g、法半夏10g、桃仁10g、丹参12g、当归10g、赤芍12g、忍冬藤30g。
$ x5 b; u0 u& o! V5 q: R6 h, g! N/ I
四、典型医案( a" |. e) L F9 F# n8 t
& o- z* ?/ Q1 B9 y2 {% X$ { 患者邓某某,女性,33岁,广东省三水籍,医务人员,因“发热伴恶寒2天”于2003年1月25日入院。& c+ v! ?, n3 x: A! U6 o$ Q: M
+ ?! ^% Y q$ x9 |! j 两天前自觉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入院当天自觉症状加重,测体温38℃,微恶寒,神疲乏力,稍口干,纳差,面红,无头痛,无流涕,无咳嗽、咯痰,无咽 痛,无汗,无鼻塞流涕,睡眠一般,二便调。查体:T38℃;P68次/分;R20次/分;BP90/60mmHg,神志清,全身皮肤、黏膜无出血点、亦无 黄染,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罗音,白细胞(WBC)5.0×109/L,中性粒细胞63.9 %;红细胞4.31×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95×109/L,行胸片检查示:右下肺少许模糊阴影。
& H5 F: T6 w6 x# P) O$ z
% ~0 J0 T! w* \" f/ i1 a 诊见:发热,微恶寒,干咳,无痰,动则心慌气短,头痛,微感胸痛,口干口苦,纳差,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
/ ~0 D$ x8 U8 p4 c1 [( }0 Z% v' { L# b/ s9 m7 ?( _: C
西医诊断:右下肺炎(非典)。7 v* x' k& G3 c7 `
* M' D) i* P1 G) X, U7 U" M
中医诊断:春温伏湿。
) D# r' [4 E# O' X; G' g- Q8 ^* P) W: D
治则:清凉解毒,透热达邪。
5 `/ V7 e9 N- s5 I1 w+ U1 ~' K3 _
: |+ d2 |: P) C! {, d/ [3 N 处方:青蒿15g(后下)、黄芩15g、柴胡12g、大青叶20g、板蓝根30g、法夏12g、枳壳10g、浙贝12g、紫苑12g、天竺黄12g、杏仁10g、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配合清开灵静滴加强清热,西药则投以泰能、稳可信。$ B F: o0 z5 @! p1 J! m
$ v$ D" ]5 Z) e$ E4 B
2诊:1月27日,仍发热,热势上升,以夜间及午后为甚,T38.6℃,肢体困倦,纳食减少,舌脉未变,二便通畅;化验:白细胞2.9×109/L, 中性粒细胞57.7 %;血小板90×109/L;胸片与24日比较右下肺感染病灶明显扩大,大片灶;为湿热蕴毒,阻遏中上二焦之表现,治宜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处 方:炙麻黄8g、杏仁10g、石膏20g(先煎)、甘草10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竹茹10g、白茅根15g、前胡15g、桑枝 10g、苡仁20g、滑石18g、藿香6g、佩兰6g。1 e. B6 x* `( U
, G% ~4 q+ t: R8 M 3诊:1月28日,热势仍未遏止,反有上升之势,T39.2℃,症状未减,疲倦加重,双肺呼吸音粗,肺底闻及少许湿罗音,舌淡红,苔薄白,脉濡细。化 验:白细胞2.5×109/L,中性粒细胞50.96%;血小板67×109/L。
$ f" p4 g3 n6 t4 b7 x% N% k9 k4 L$ f& v2 h/ F; s3 Y8 U3 o! G9 U
邓老意见:湿热蕴毒,毒势盛,并易耗气挟瘀,毒瘀互结,且变证多端,有 入营之势,治宜加重清热凉血解毒,化瘀软坚散结,少佐益气之品。原方继续服用,加服安宫牛黄丸,并加用仙方活命饮,西洋参10g另炖服。方药如下:金银花 30g、浙贝15g、赤芍15g、白芷12g、陈皮3g、升麻6g、防风12g、当归6g、虎杖20g、皂角刺12g、穿山甲12g(先煎)、乳香6g、 没药6g、连翘18g、五爪龙15g。根据西医观点,此时属于炎症渗出期,+ M3 [* E7 Q. |/ e5 U$ d
需要注意肺纤维化的问题,而运用仙方活命饮以化瘀软坚散结,甚为合拍。西药则停 用泰能、稳可信,改用可乐必妥、复达欣。至1月30日,应用可乐必妥后出现头晕,故停用所有抗菌素,停用后头晕等症状大减,体温降至37.5℃。, G* k1 ]' P, s; Q" G- C
2 V7 B- S% N! R' t
4诊:1月31日,体温降至正常,但神疲,乏力,头晕,偶有咳嗽,白粘痰,无口干,舌淡,苔薄白腻,脉濡细,白细胞2.3×109/L,中性粒细胞 50.2 %;红细胞:3.12×1012/L,血红蛋白97g/L,血小板90×109/L,胸片:病灶增多,密影;热势已退,胸片虽病灶增多,强弩之末也,未足 为虑,此乃正虚邪恋,治当清热养阴,扶正透邪,此时舌苔呈现白腻,为伏湿外达之象,治疗上并重视化湿、活血。处方:炙麻黄8g、杏仁10g、甘草10g、 黄芩10g、半夏10g、竹茹10g、白茅根15g、桑枝10g、苡仁20g、太子参20g、五味子20g、麦冬15g、藿香6g、佩兰6g,仍加服仙方 活命饮,并加大补气而性温和之五爪龙至30g;热势既退,停用清开灵,改以参麦针益气生津。
$ J* d$ P4 U. H2 Z
- I8 T, t( |. d% C 5诊:2月4日, 已无发热,乏力,偶咳嗽,未闻及干湿罗音,舌淡,苔厚微腻,脉濡细。胸片示:有所吸收;白细胞2.4×109/L,中性粒细胞47.8 %;红细胞3.62×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91×109/L;病势渐衰,但湿性缠绵,如油入面,且易伤气,又易挟瘀为患,治 宜清热利湿,益气活血。处方:杏仁12g、甘草6g、青皮6g、桃仁12g、当归6g、苍术9g、五爪龙30g、太子参20g、橘红6g、升麻10g、白 术10g、神曲12g、麦冬10g。加服:太子参15g、土茯苓30g、茯苓12g、枳壳6g、陈皮3g、威灵仙20g、杏仁10g、苡仁30g、苍术 9g、大枣3个。
9 G: |( v5 p9 R& o# K5 X4 O; `) E3 J6 s( w& \2 }: K9 ]
6诊:2月8日,自觉身轻体爽,舌苔腻转淡,脉细;白细胞6.5×109/L,中性粒细胞46.2 %;红细胞3.62×1012/L,血红蛋白131g/L,血小板161×109/L。
( X7 ^+ s. U! O& L9 Y; `. K& s8 @, j- n! S% C) h; l
2月12日胸片示:右肺炎症全部吸收。守方略有加减,治愈出院。
( C, R. s- a7 x& O2 q" z4 P
' W! C* e8 |# t3 r0 L 总结:该病案有以下发病和病机特点:(1)起病有接触同类病患者的病史,感受戾气,具有传染性,初期即有肢体酸痛等湿重的表现,为伏湿所致,较之普通 的风温不同,故诊断为春温伏湿。(2)起病后进展较快,2天右下肺即出现大片阴影,毒力强,出现白细胞、血小板下降表现。(3)患者神疲乏力、发热加重, 为毒盛伤正的表现;患者初期之所以感邪受传染发病,是因为先有正气不足,邪乃干之,感受毒邪之后,热、毒、湿使正气更损,内因外因共同导致的结果,此外, 患者神倦较重,与抗生素的使用,同样损人正气。根据上述病机,治疗应注重祛邪,所以初期透邪,给以清热解毒达邪,解表宣肺化湿之药。结合伏湿特点,自始至 终应注意利湿渗湿使邪有去路。后期注重增强正气,益气养阴,因势利导,扶正驱邪。
! {( u- N$ T. Q' K4 Z& m0 ^
V+ D" n1 l8 d1 ` 本病有戾气、湿、瘀、毒、虚兼挟,故需随证治之。在治疗时注意“三早”,即早期应用安宫牛黄丸,可防邪毒内陷心包,阻止传变;早期应用人参扶助正气, 及时停用抗菌素;早期应用活血软坚散结,防止肺纤维化,防止病灶扩散,以及加快病灶吸收。本病的治疗效果满意,其一,发热至退热仅用6天,比同类病患者退 热快,此外如自1月27日T38.6℃时开始计算,至1月30日体温已降至37.5℃,历时仅4天;其二,症状改善快,整体调理后,较之同类病人,纳食始 终正常,大便通畅,胃气未受影响;其三,多数病例最终会演变为双肺炎症,而本例未蔓延至双肺,且较低的白细胞、血小板迅速恢复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快,应归 功于扶正祛毒之法。) V' _* k* T# P
) W, U0 ]0 I3 ~ (作者邓铁涛为广州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本文由邱仕君、邹旭协助整理)B117 `0 P! {" w8 D V j4 a! N
+ Z, r" M( ]/ W+ K# @$ L2 N% `8 F& z% k1 W5 O/ U
蒙城一郎中:, L2 @: b7 ?3 x$ _
( P# v8 q; ?& K5 G8 j论坛里有人转帖,钟南山的看法。
8 c5 L N8 z; i& B
1 r5 { F# H' X7 `0 I. g" Y9 K从五运六气的角度来看,今年是平气之年,不是大疫之年。的确会是和钟南山所说,不会有真正集中性暴发的禽流感。
( u2 q: V/ Y, J. c: X2 o- e
& n* N4 X% |4 H虽然今年不是平气之年,但气候还是相对反常的,所以流行性感冒还是有的,只是大范围、集中性地象非典那样的大疫,暴发的可能性是没有的。
J S$ T0 W# e0 y0 N& f/ w3 x- o
& V& m5 w$ A) j4 ?: s, U健健康康:
$ e E% H+ x& ^" ~7 [ m$ r5 I* `8 b& A& T. c7 k Z1 d5 B
今年暑假准备带拖家带口回去看望父母,听说上海有禽流感,吓得我啊。7 `0 L# j' R' o1 D
5 d6 u, j- u$ _& O
谢谢郎中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规模的新流感,我就放心了。回去自己多小心 |
|